莫言红高粱到国家大剧院歌剧,生如烈焰死如狂酒的民族精神史诗
更新时间:2025-08-31 16:10 浏览量:6
转自写作杂谈
原题:
燃动八秩!从莫言笔下红高粱到国家大剧院歌剧——解码“生如烈焰死如狂酒”的民族精神史诗
当2025年9月国家大剧院的聚光灯照亮那片用音符编织的“红高粱地”,当郭文景笔下的茂腔与唢呐在管弦乐中炸开民族血性,莫言38年前埋下的那粒“精神种子”,早已从《红高粱家族》的书页间破土而出,长成横跨文学、影视、戏曲、文旅的文化参天树。红高粱精神,这一以高密东北乡的红穗为图腾、以普通民众的血肉为根基的精神符号,不仅镌刻着抗日战争的民间记忆,更在当代社会迸发出“破圈”的生命力——它是乡村振兴的产业引擎,是文化自信的国际名片,更是中国人对“活着”的最野性、最滚烫的注解。
一、文学原点:那片红高粱地里的精神基因解码
1985年的解放军艺术学院宿舍里,28岁的莫言盯着稿纸上“抗日战争”四个字犯了难。没有亲历过战火的他,拒绝了“宏大叙事”的惯性邀请,转身扎进高密老家的民间故事里——那些关于“土匪舅舅”“泼辣二姨”的口述史,那些在灾年里撑起半条命的红高粱,成了他破解历史密码的钥匙。《红高粱家族》的诞生,不是对战争的简单复刻,而是一场对民族精神基因的“考古发掘”。
(一)红高粱:从救命粮到精神图腾的三重蜕变
在高密老辈人的记忆里,红高粱是“灾年里的铁脊梁”。1943年大旱,高密境内河沟断流,小麦颗粒无收,唯有红高粱凭着深扎地下的根系,在龟裂的土地上结出干瘪却救命的穗子。如今的高密红高粱文化研究院里,还陈列着当年农户用的“高粱米罐”,罐壁上的刮痕记录着一家七口靠半罐高粱米熬过三个月的往事。正如院长邵纯生所说:“红高粱的‘坚韧’从不是抽象的——它的秆能做棚架,穗能当粮食,壳能填枕头,连根须都能入药。这种‘榨干自己也养活别人’的品格,就是高密人刻在骨子里的生存哲学。”
而在莫言的笔端,红高粱完成了第一次升华:它成了“生命力的火把”。“颠轿”一节里,花轿在高粱地间颠簸,戴凤莲的哭声从压抑到狂放,红高粱的叶片“像无数只手拍打轿帘”;“野合”一幕中,通红的高粱穗垂落下来,遮住了世俗的目光,成就了一场对抗封建礼教的“生命狂欢”。这里的红高粱不再是农作物,而是欲望的见证者、自由的同谋者——它看着戴凤莲挣脱裹脚布般的婚姻,看着余占鳌从“混不吝”的土匪变成“为乡亲报仇”的领头人,用漫山遍野的红,点燃了普通人对“活得出彩”的渴望。
最终,红高粱定格为“抗争的旗帜”。墨水河伏击战时,余占鳌的队伍躲在青纱帐里,红高粱的秸秆成了掩护的屏障,成熟的穗子被战士们搓成“火引”,点燃了对付日军的土炸药。莫言在创作札记中写道:“我让红高粱‘活’过来,是因为那场战争里,没有将军的运筹帷幄,只有农民握着锄头冲上去——红高粱就是他们的军装,也是他们的墓碑。”
(二)民间视角:撕开历史的“另一道裂缝”
莫言最狠的一笔,是打破了“历史只有一种写法”的迷信。在《红高粱家族》里,“我爷爷”余占鳌是个矛盾体:他抢过民女,也杀过汉奸;他讲义气,也耍无赖;他抗日不是为了“家国大义”的口号,而是因为日军杀了他的兄弟、烧了他的高粱地。这种“非典型英雄”的塑造,撕开了官方历史叙事的“宏大面纱”,露出了普通人在战争中的真实褶皱。
就像“孙家口伏击战”的原型——1938年4月15日,曹克明部的400多人里,有一半是扛着锄头的农民,还有20多个是赶集的货郎。他们没有统一的军装,有的穿棉袄,有的光脚,靠“谁杀鬼子多就给谁记功”的土规矩凝聚起来。战斗结束后,村民们用高粱秆裹着牺牲者的尸体下葬,没有墓碑,只在坟头插了一束红高粱。莫言把这束“红高粱”写进小说,不是要否定正规军的贡献,而是要证明:民族的脊梁,从来都不只由精英撑起,更由千万个“余占鳌”“戴凤莲”般的普通人托举。
二、跨媒介狂欢:红高粱精神的“破圈”与重塑
从1986年小说出版到2025年歌剧首演,红高粱精神经历了一场持续39年的“媒介变形记”。每个艺术形式都像一面棱镜,折射出这一精神不同的光谱——影视的视觉冲击、戏曲的程式化表达、歌剧的音乐张力、文旅的沉浸式体验,共同把“红高粱”从文学IP锻造成了“文化超级符号”。
(一)影视:张艺谋的“红色风暴”震撼世界
1987年,张艺谋在高密的高粱地里蹲了一个月,只为等一场“对的雨”。当雨水打湿红高粱的叶片,巩俐饰演的九儿披着红盖头走下花轿时,电影《红高粱》的“视觉革命”就此开启。影片里的红色是“泼出去的血”:红盖头被风吹起,红轿子在泥地里颠簸,红高粱被日军的刺刀染红,最后九儿倒在高粱地里,鲜血漫过的地方,红高粱长得更旺。这种“用色彩说话”的手法,把莫言笔下的“生命力”具象成了看得见、摸得着的视觉冲击。
1988年柏林国际电影节上,《红高粱》拿金熊奖的那一刻,西方观众第一次透过“高粱地”看到了中国的“民间力量”。评委在评语中写道:“这不是一部关于战争的电影,而是一部关于‘人’的电影——那些在高粱地里爱恨、生死的中国人,让我们看到了一个民族最原始的力量。”此后,《红高粱》在全球30多个国家上映,红高粱的“红色”成了中国文化的“名片色”,而“颠轿”“祭酒”的场景,也成了后来影视剧中“民间狂欢”的经典范本。
(二)戏曲:当传统程式遇上“高粱血性”
2015年,山西晋剧院的排练厅里,导演正在调整“祭酒”一幕的虚拟影像:当演员举起酒坛时,背景屏上的高粱地“活”了过来,漫山的红穗随着唱腔起伏,仿佛在和演员一起“祭奠亡魂”。这是晋剧《红高粱》的创新——把祁太秧歌的扭摆、伞头秧歌的欢快,和三维虚拟影像结合,让传统戏曲“老瓶装新酒”。剧中的余占鳌少了小说里的“粗野”,多了“家国大义”的担当,开场的“伏击战”戏码,用晋剧的“靠把功”展现战士的英勇,台下的老戏迷拍着大腿喊:“这才是咱山西人的‘硬气’!”
同年,天津评剧院的曾昭娟则用“唱段”诠释九儿的“柔中带刚”。在“复仇”一幕中,她的唱腔从评剧的“小口落子”转为“大口落子”,高亢的嗓音穿透剧场:“高粱红,血染红,拼了命也要护咱的根!”这段唱词被戏迷编成手机铃声,在天津的老巷子里流传。而河南豫剧《红高粱》更绝——把“扈三娘”的形象嫁接到九儿身上,当九儿穿着戏服唱“靠山吼”时,戏曲的“侠义”与小说的“血性”撞出了火花,不少年轻观众说:“原来豫剧也能这么‘燃’!”
(三)歌剧:2025年的“音乐高粱地”如何破圈
2025年国家大剧院的歌剧《红高粱》,从筹备阶段就赚足了眼球——莫言亲自操刀剧本,郭文景作曲,吕嘉执棒,堪称“顶配阵容”。郭文景为了写好“野合”的配乐,特意去高密采风,把当地老农“吆喝高粱”的调子融进了咏叹调;而唢呐、板胡的加入,让西洋歌剧的“架子”里塞满了“山东味儿”。在“墨水河伏击战”的合唱段里,合唱团用山东快书的“数板”节奏唱“杀鬼子,保家乡,高粱地里摆战场”,台下的山东观众忍不住跟着打拍子。
更值得关注的是,歌剧还加入了“当代视角”:在尾声,老年豆官走进红高粱地,对着手机直播讲述“爷爷奶奶的故事”,弹幕里满是“破防了”“向先辈致敬”的留言。这种“老故事新讲法”,让红高粱精神接上了“Z世代”的地气。正如莫言在发布会所说:“歌剧不是对小说的复制,而是让红高粱精神‘唱’给年轻人听——不管是笔写的,还是唱的,核心都是‘人要活得有骨气’。”
(四)文旅:从“纸上高粱”到“沉浸式体验”
2025年清明假期,高密红高粱影视城里挤满了穿“粗布衫”的游客——有人在“占鳌寨”体验“颠轿”,有人在“单家大院”看实景剧《高粱红了》,还有人钻进“青纱帐迷宫”,玩“伏击日军”的互动游戏。这个以小说为原型的景区,把“红高粱精神”变成了“可体验的快乐”:晚上的无人机表演中,500架无人机组成“红高粱”“九儿”的图案,配上电影《红高粱》的主题曲,不少游客举着手机录视频,发朋友圈说“沉浸式打卡红高粱精神”。
景区的“非遗一条街”更是藏着“文化密码”:扑灰年画艺人现场画“九儿颠轿”,聂家庄泥塑摊位上摆着“红高粱娃娃”,剪纸艺人用红纸剪出“青纱帐伏击战”的场景。当地村民王大娘是“高粱剪纸”的传承人,她的摊位前总是排着长队:“以前剪纸是自己玩,现在靠着红高粱,剪纸能卖钱,还能教游客,这就是老手艺的‘新活法’。”2025年一季度,影视城带动周边农家乐增收30%,300多个村民在家门口实现了就业——红高粱不再是“书里的意象”,而是实实在在的“致富粮”。
三、历史回响:民间记忆与官方叙事的“握手言和”
红高粱精神的争议性,恰恰是它的生命力所在。当莫言把“土匪”余占鳌写成“抗日英雄”时,学界炸开了锅:有人说这是“对历史的浪漫化”,有人说这是“民间叙事的觉醒”。但争议的背后,是一场关于“历史该怎么写”的深刻讨论——红高粱精神用39年的时间证明:历史不是“非黑即白”的账本,而是“官方与民间”共同书写的史诗。
(一)历史原型的“艺术变形”与“本质真实”
孙家口伏击战的纪念馆里,陈列着一把日军指挥刀——这是当年曹克明部缴获的“战利品”,刀身上的缺口记录着战斗的激烈。纪念馆的讲解员会告诉游客:“小说里的‘墨水河伏击战’,就是以这场战斗为原型,但余占鳌没有真实原型,他是千千万个抗日农民的‘集合体’。”这种“艺术变形”不是“歪曲历史”,而是“抓住本质”:1938年的高密,有上百支“民间抗日队伍”,他们没有番号,没有补给,却凭着“保家”的执念,和日军殊死搏斗。莫言在访谈中说:“我写余占鳌,是因为他身上有‘普通人的勇敢’——这种勇敢不是天生的,是被逼出来的,是最真实的。”
(二)民间视角的“补位”价值
长期以来,抗战历史的叙事多聚焦于“正规军作战”,而红高粱精神填补了“民间抗战”的空白。红高粱抗战纪念馆里,有一个“农民战士展柜”:里面有村民用的锄头(后来成了武器)、土制炸药包(用高粱壳填的炸药)、绣着“保家乡”的肚兜(战士的遗物)。这些“不体面”的文物,却比精致的勋章更打动人。2024年,纪念馆接待了8万名青少年,他们在“模拟伏击战”的互动区里,用玩具枪“打鬼子”,听老战士的后代讲“爷爷的高粱地”——这种“民间化”的红色教育,让历史不再是“课本上的文字”,而是“爷爷辈的故事”。
(三)争议中的“精神共识”
尽管有学者质疑“把土匪当英雄是否合适”,但主流社会最终达成了共识:红高粱精神的核心不是“歌颂土匪”,而是“歌颂抗争”。余占鳌的“匪气”是他的“缺点”,但他“为乡亲报仇”“对抗日军”的选择,是超越“匪性”的“人性光辉”。就像高密当地的老人说:“当年村里的‘二混子’,日军来了也拿起了镰刀——人不分好坏,在‘保家’这件事上,都有一股子‘高粱劲’。”这种共识,让红高粱精神从“文学争议”变成了“精神共鸣”——它告诉我们:民族精神不是“完美英雄”的独角戏,而是“普通人的群像剧”。
四、当代赋能:红高粱精神的“现实答卷”
从乡村振兴的田间地头,到文化自信的国际舞台,红高粱精神正在书写“新的故事”。它不再是“过去的记忆”,而是“当下的力量”——那些在高粱地里生长的坚韧、自由、抗争,正在变成乡村振兴的产业动能、文化创新的灵感源泉。
(一)红高粱:乡村振兴的“金穗子”
在广西南丹县的高粱地里,农户韦大叔正在收割高粱:“以前种玉米,一亩地赚500块;现在种高粱,政府给补贴,酒厂上门收,一亩地能赚1200块!”2023年,南丹县的1000亩高粱带动500户农户增收,而2025年贵州仁怀市的36万亩高粱,更是成了“茅台原料基地”的核心——订单农业让农户“种得放心”,深加工让高粱“身价翻倍”:高粱酒、高粱面、高粱饴,甚至高粱秆做的工艺品,都成了市场上的“香饽饽”。仁怀市农业农村局的负责人说:“红高粱不仅是‘粮食’,更是‘产业链’——从种植到加工,再到文旅,一根高粱能串起‘三产融合’的大文章。”
(二)文化自信:从“引进来”到“走出去”
2019年,舞剧《红高粱》在美国硅谷上演时,台下的华人观众跟着音乐唱《九儿》,外国观众则被“颠轿”的舞蹈震撼——他们虽然不懂中文,却能从演员的肢体语言里,读懂“自由”与“抗争”的力量。演出结束后,硅谷的一所中学还邀请舞剧团队去教“高粱舞”,让中国文化以“艺术”的方式走进美国校园。而2025年歌剧《红高粱》的首演,更是吸引了全球20多个国家的媒体报道——红高粱精神不再是“中国的”,而是“世界的”,它用“人类共通的情感”(爱、勇气、抗争),架起了文化交流的桥梁。
(三)艺术创新:传统与现代的“化学反应”
晋剧《红高粱》的三维虚拟影像、影视城的AR导览、歌剧的“西洋乐器+民族乐器”组合——红高粱精神的“创新”,从来不是“抛弃传统”,而是“给传统装上新引擎”。就像郭文景所说:“茂腔是老祖宗的东西,但只用茂腔写歌剧,年轻人不爱听;把茂腔和咏叹调结合,既保留了‘山东味儿’,又符合现代审美。”这种“创新”的背后,是对“红高粱精神”的深刻理解:它本身就是“自由生长”的精神,就该在不同的艺术形式里“野蛮生长”。
五、未来可期:红高粱精神的“新表达”
当5G、VR、元宇宙等新技术走进文化领域,红高粱精神的“表达手册”又要添新内容。2025年,高密红高粱影视城正在筹备“元宇宙高粱地”项目——游客戴上VR眼镜,就能“穿越”到1938年的青纱帐,和“余占鳌”一起“伏击日军”;而莫言的团队则在开发“红高粱AI剧本杀”,让年轻人在游戏中了解抗战历史。这些“新玩法”不是“消解精神”,而是“激活精神”——红高粱精神从来不是“博物馆里的标本”,而是“活着的文化”,要在和年轻人的互动中“永葆青春”。
同时,红高粱精神的“国际朋友圈”也在扩大。2026年,歌剧《红高粱》计划赴意大利、法国巡演,把“高粱地的故事”讲给欧洲观众听;而高密则在筹备“国际红高粱文化节”,邀请各国的艺术家来创作“红高粱主题”的作品——红高粱将成为“中国文化走出去”的“使者”,用最朴素的意象,传递最深刻的民族精神。
结语:生如高粱,死如烈酒,活在当下
从1985年的小说手稿到2025年的歌剧舞台,红高粱精神走过了39年,却依然“年轻”——因为它讲的是“人该怎么活”的永恒命题:像高粱一样,在贫瘠的土地上也能扎根生长;像烈酒一样,在该沸腾的时候绝不沉默。
在当代社会,我们需要这种“高粱精神”:面对生活的压力,要有“扛过去”的坚韧;面对时代的变化,要有“敢创新”的勇气;面对民族的未来,要有“敢担当”的血性。而红高粱精神的“新使命”,就是把这种“精神力量”转化为“行动力量”——让乡村因红高粱而富裕,让文化因红高粱而自信,让年轻人因红高粱而懂得“活着的意义”。
当国家大剧院的歌剧《红高粱》落下帷幕,当高密的红高粱又一次红遍田野,我们知道:红高粱精神没有终点,它只是换了一种方式,活在每一个“敢爱敢恨、敢拼敢闯”的中国人心里。生如高粱,死如烈酒——这就是红高粱精神给我们的,最滚烫的人生答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