温馨提示:本站为该正规票务导购网站,提供梅兰芳大剧院票务中心正规的购票信息展示。
你现在的位置:首页 > 演出资讯  > 音乐会

烽火硝烟里的黄金岁月,中国话剧人用滚烫表演点燃民心

更新时间:2025-08-30 18:01  浏览量:3

抗日战争时期,烽火连天,山河喋血,舞台成为另一个不见硝烟却同样激烈的战场。从延安窑洞到城市街头,从田间地头到国际舞台,戏剧——这门古老的艺术,化身为刺向侵略者的利剑,点燃民族觉醒的精神火炬。歌剧、话剧、秧歌剧,艺术家们以最贴近人民的表达方式,发出时代的怒吼,凝聚不屈的力量。

14年抗战,中国话剧人将舞台化为战场,没有华服布景,只有满腔赤诚,以最锋利的台词刺向黑暗,用最滚烫的表演点燃民心。

我的死,会激起楚人爱国的激情,会吹响胜利的号角,会召唤出美好的明天。我的理想,有一天,也许能在这片大地上实现。不,我的理想,一定能在这片大地上实现。

郭沫若创作于1942年的历史剧《屈原》,其中最激动人心的场面是《雷电颂》。无尽的黑暗与劈开闪电的剑,一段如诗般的台词,抓住并抒发了抗战时期人们心头深埋的幽愤情感。郭沫若借助屈原之口发出了时代的悲愤之音,如惊雷炸响。

国家话剧院院长 田沁鑫:1942年4月3日到17日,《屈原》在重庆国泰大戏院进行首轮公演,被称为音乐与戏剧的空前试验。5月13日到15日,又举行第二轮公演,共演出22场,观众达32000人次。演出盛况空前。

当时,很多人抱着被子睡到剧场门口,等待第二天售票,更有人专程从成都、贵阳赶来看戏。整个山城沸腾了。无论在教室内、马路上,或在轮渡口、车站旁,都挤满了前来看戏的群众。

当时首演过后,郭沫若给演员题了一首诗:凭空降谪一婵娟,笑貌声容栩栩传。赢得万千儿女泪,如君合在月中眠。

抗战时期,郭沫若创作的五幕历史剧《棠棣之花》《屈原》《虎符》《孔雀胆》等,歌颂爱国斗争精神,凸显正义必胜的信念,为无数抗战仁人志士增添了信心和力量。

1937年,上海、南京等地沦陷,作为战时大后方的重庆成为中国话剧运动新“大本营”,国内一些著名的戏剧团体和文艺、演艺界知名人士先后汇聚重庆,开始“舞台上的抗战”。

重庆市话剧院党总支副书记 杨昌喜:戏剧界根据周总理指示,利用重庆每年10月至次年5月的雾季,日机空袭不利的这段时间,大规模开展演出,一年一度的“雾季公演”就这样应运而生。因为电影业受当时战争影响,大批电影明星进入话剧领域,无形中提高了话剧的质量与影响力。

1941年,话剧《大地回春》开启四届公演,118部话剧在轰炸间隙绽放。 曹禺的话剧《北京人》《家》,陈白尘的话剧《结婚进行曲》相继上演。《雷雨》《日出》等话剧也在延安演出,话剧从小众艺术成为全民武器。

重庆市话剧院党总支副书记 杨昌喜:在那一时期,话剧从“新青年”们进行文学探索与自我表达的“小众艺术”成为一种“下沉”到中国社会的“艺术的武器”,成为一种特殊时代的“大众文化”,因而造就了一个话剧史上的“黄金时代”,称为“抗战话剧”。

国家话剧院院长 田沁鑫:作为一段特殊时代里的特殊形态的抗战话剧,不仅仅在那个“风雨如晦”的时期给人们以寄托、动力与狂喜,而且永远可以作为话剧史的原点,给人们以思考和启迪。

如今,在重庆抗战戏剧博物馆,这一戏剧人用艺术形式谱写抗日战歌、揭露社会黑暗的地方,这一承载中国几代话剧艺术工作者对中国话剧发展黄金岁月的回望与记忆的地方,年轻的一代通过每年推出的“经典戏剧排演”以及用经典话剧IP衍生制作的“跨时空戏剧体验”和“博物馆探秘之旅”活动,吸引更多人走近戏剧、了解戏剧并且爱上戏剧,为戏剧的蓬勃发展贡献着力量。

重庆市话剧院演员 张蓝心:文以载道,艺亦载道,先辈用光影与歌声,构筑起了一座连接历史与当下的桥梁,今天我们还能感受那种青春气息,我们更是要把这种精神一代代传下去。

场馆介绍
名称:梅兰芳大剧院命名:以中国京剧艺术大师梅兰芳先生命名建筑面积:13000余平方米地理位置:北京西城区官园桥东南角,西二环和平安大道的交叉点建筑层数:地上5层,地下2层隶属:中国国家京剧院特点:集传统与现代... ... 更多介绍
场馆地图
北京市西城区平安里西大街32号
乘107,118,19,209,392,685,693,701,特4路等至车公庄西下车,或
梅兰芳大剧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