京剧看着这么高级为什么在古代是下九流呢?看完网友分享瞬间顿悟
更新时间:2025-08-23 20:24 浏览量:2
“国粹”两个字听着挺重,可搁一百多年前,戏班子连进城的正门都不让走,得绕后门。
那时候谁要是说“我长大想当角儿”,家里长辈能当场翻脸:跟娼妓排一排的下九流,丢不起那人。
原因其实不玄。
艺人大多跑码头,今天在这儿唱,明天在那儿唱,没户籍、没田产,连口棺材都得同乡凑钱买。
在讲究“根”的年代,这种人天然被当成浮萍,谁都能踩一脚。
戏本身也吃亏。
早年的京剧不是现在电视里的大戏,段子多半是小寡妇上坟、公子偷情,唱词直白,伴奏锣鼓一响,台下嗑瓜子、扔手巾把子,跟赶集差不多。
读书人说它“伤风败俗”,连茶馆掌柜都嫌闹腾。
转折来得挺意外。
先是宫里那几位开始迷皮黄腔,王公贝勒跟着学,戏价水涨船高。
再后来,新政府把艺人编进院团,发粮票、评职称,还给盖宿舍。
一句“人民的文艺工作者”,把几百年的偏见连根拔了。
现在回头看,京剧没变,变的是看它的人。
当年嫌它俗的那批人,如今排队买票进大剧院;当年唱一晚换俩窝头的戏班子,现在能出国巡演。
所谓“高级”,不过是时代给的一把椅子,早先它连门槛都摸不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