听程派,为何感觉现在的演员和程先生的差别很大?
更新时间:2025-03-19 18:05 浏览量:7
听京剧程派,为什么总是感觉现在的京剧程派演员和程砚秋先生本人的差别很大呢?
若想回答这个问题,这要从几个方面来分析。
第一,男旦和坤旦的嗓音及身体生理方面的区别。第二,由于人为的断层造成了传承的中断。第三,后代的艺人不刻苦钻研老辈的艺术偷懒取巧想走捷径。
我想,把我上面这三个问题想清楚,那么,现在的程派演员和程砚秋先生的唱腔为什么区别很大这个问题就回答清楚了。
程砚秋演《三击掌》
先说第一个问题,男旦和坤旦的嗓音及身体生理方面的区别。
由于男女生理身体上的不同,造成了他们嗓音的音色力度等各方面都不同。有人就说,男旦的声音有力度,有金属音,厚实好听。女旦声音薄,不打远,没有力度,高音尖细,低音沉不下来。这都是由于生理和身体原因造成的男女的区别。但若想改变这些劣势,那么就得刻苦下功夫去苦练。
在京剧历史上,也有不少这样的成功的女艺人,比如新艳秋,言慧珠,但今天的京剧坤旦,并没有真认为这是劣势,她们不下苦功,不去学去练,去追求那种立音,共鸣音,脑后音儿,丹田力量,她们就不会有老辈那种鹤鸣九霄般的音色和力度。
那么既然不能学习老先生的那种技术,她们怎么解决或者换句话说怎么去诠释理解和表现程派呢?我们不难看到,他们采用了一种,最让人不能理解的方式,那就是表象的模仿。
比如,程先生由于是男性,并且少年时候由于师父的丧心病狂地逼迫演出不能很好的休息,使得他的嗓音受到损害,音色暗沉,但程先生运用丹田力避开受损的嗓音部位,竖咽壁把声音打到头腔,在蝶窦形成脑后共鸣,使得程先生的唱音色温润,含蓄内敛。而今天的传人,表象地认为程先生的那种暗沉的音色才是学程派的窍门,她们比赛着去出大憨音大粗音,沉闷而拙笨!
甚至有些传人不止音色粗重,还发扬了这种拙笨的唱法有了自己的新发明,比如张火丁发明了“大滑香蕉皮音”迟小秋发明了“饱嗝音”,这些东西难听而且不能让人理解,感觉匪夷所思。这哪里是发展程派,这简直就是糟改程派。
京剧程派第三代传人:张火丁和迟小秋
第二,由于人为的断层造成了传承的中断。
由于解放后的戏曲改革。很多传统戏曲绝技没有流传下来,人为的造成了它的断层,很多老艺人的绝活也没有留下来,很多方法和技巧都失传了。特别是经过那不能演老戏,几十年的运动时期。
改开以后逐渐恢复了传统戏的演出,新一代演员和过去是有严重的断层的,过去人怎么唱的怎么演的,她们根本就不清楚。也只能从留下的录音里泛泛地在学。没有那种口传心授的环境,所以学的都是表面。这也是造成了,现今演员和过去的艺术家,感觉上根本不一样的另外一个原因。这是时代和环境以及政治等诸多原因造成的,当然,这也是个人所不能改变的。
第三,后代的艺人不刻苦钻研老辈的艺术偷懒取巧想走捷径。
由于几十年的人为中断,使京剧面临很多的绝技都失传了的情况。那么新的一代京剧演员,由于生存上旱涝保丰收,实际上并没有那么迫切地想继承老辈的艺术,也不会去刻苦地揣摩艺术锤炼技术。即使有人想刻苦,但是也基本没有人教了,所以他们很多东西都是想当然自己琢磨出来的,那跟老辈千锤百炼留下的,就完全不一样了。这也是老辈艺人和当今这些年轻演员很不同的一个方面的原因。
拿张火丁举例,张火丁的师父是赵荣琛,可是,张火丁拜赵荣琛先生的时候,赵先生已经快八十了,据说赵先生只给张火丁说过一出《荒山泪》就去世了,另一出戏《春闺梦》,她是看着她师父的录像自学的,根本就没有实授。所以,从传承上讲,实际上张火丁在赵先生这里也没学多少。
别说赵先生那么大岁数,由于年龄精力等诸多原因,说不了什么东西,就是年富力强也有个时间合不合适,说的理解多少,悟性在不在等等多种因素,何况年龄相差那么多的隔辈两代人,所以传承这一块,实际上,不只是张火丁,三代基本上都也没有继承多少,那张火丁还算是好的呢。
我说上面三点,并不限于程派。其他京剧流派同样适用。京剧面临的就是这么一个非常尴尬的,青黄不接的局面。要想打破这种局面,也非常难,需要做的事情非常多,但是现在这种情况,谁愿意做这样的事儿呢?都好像混一天算一天,没人去做实际的事情。京剧也就在这种尴尬中,越来越没有人看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