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死无葬身之地》召开发布会:三代艺术家共塑经典中的经典 查明哲携海清、邢佳栋再攀新峰
更新时间:2025-08-21 08:00 浏览量:3
新闻发布会合影
8月20日,中国国家话剧院为纪念中国人民抗日战争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80周年而重排的经典剧目《死无葬身之地》在京举行新闻发布会,中国国家话剧院院长田沁鑫出席,中国国家话剧院副院长程鹏主持会议;该剧总导演查明哲及演员海清、邢佳栋、查文浩、章劼、徐卫、褚栓忠、单冠朝、邹易道、史光辉、梁家桐、吴耿华、邓炀、王大卫、刘子壮、王子文、王翊霖全员亮相,宣告这部经典剧目将以焕新阵容9月2日至7日登陆国家话剧院剧场,在纪念日前后的重要节点时间里,向始终追求永不妥协自由意志与和平世界的人们献上诚挚礼赞。
中国国家话剧院副院长程鹏主持《死无葬身之地》新闻发布会
《死无葬身之地》讲述了1944第二次世界大战胜利前夕,五名法国抵抗运动游击队员因战斗失败被俘,关进了阁楼;在绝望和仇恨的煎熬中,他们没有秘密可守,面临的只有白白经受恐惧、折磨和死亡。楼下,同样处于战争与个人命运绝望之中的“法兰西民团组织”法西斯分子们的拷打酷刑开始了。就在此时,唯一逃脱的游击队长被当作身份不明的人抓了进来;而他肩负着通知战友们改变作战计划、免遭歼灭的使命。原本“无秘可守”的被俘者们,因突然变为“有秘要守”而陷入更大的困境。绝望与希望绞杀,每个人都必须做出严酷的绝地选择……
话剧《死无葬身之地》排练照
该剧于1997年首演,跨越28年时光,查明哲导演陪伴国家话剧院三代表演艺术家共同塑造、淬炼出这一部“经典中的经典”。无论是1997年初探的锐利,2005年深掘的凝重,2014年典藏的淬炼。每一次复排、重排,都像一次更艰难的攀爬,为了登上那个名为“存在”的、腥风血雨的峭壁。此次重排,不仅仅是在复刻一部萨特名剧,更是导演与演员在排练场,用每一次战栗、每一声喑哑的嘶吼、每一秒凝固的沉默,锻造出一座“境遇”的熔炉。炉火熊熊,炙烤着的不只是舞台上的游击队员,更是观众席里每一个试图在和平年代辨认自身灵魂坐标的现代人。萨特的手术刀,在导演和演员的舞台表达中,化作了照亮人性深渊的探照灯。
话剧《死无葬身之地》排练照
精掘“形象种子”试用新排法 “经典中的经典”如何新峰再造
话剧《死无葬身之地》总导演查明哲
发布会上,查明哲向大家介绍此次排练的进展情况,他手握1997年首次排练所使用、记满笔记的剧本向大家感慨表示,这是一次“岁月穿梭,如梦似幻”的再次创作体验。四度执导本剧,如同守护精神火种的传灯人:三代艺术家用个体生命体验和集体塑造贡献了中国戏剧舞台演出中绕不开的经典,而全新演员的全心、全情、全力投入,这部经典因三代人的共赴而将永葆锋芒。
在过去的二十天工作中,为了更加快速地调动演员感官体验,更深入地使其摸索人物内心并熟悉舞台,他使用“黑灯”这一“创造性”的新排法,这是在前几轮重排时都没有使用过的一种方式。排练场后隐隐透入的天光,不再加以灯光辅助,阴暗得刚好。查明哲表示,因为角色们感受到了真实的环境对于心理带来的压迫,也使得我们和台上的演员走得更近了,因为我们在共享一种恐惧和黑暗,这是一种空间和心理上的创造性实验。
话剧《死无葬身之地》排练照
查明哲的导演实践,远非简单的剧本复现,而是一场将萨特艰深的存在主义哲学进行血肉化、情境化、本土化的艰难跋涉。透过排练场的汗水、演员身体的张力与舞台空间的压迫感,他构建了一座让中国观众直面“自由选择”之痛与存在之重的“境遇实验室”。查明哲强调,“形象种子”对于自己的导演创作之重要性,几乎成为他统摄舞台美学的核心引擎。2025年的《死无葬身之地》,他再度锚定“在悬崖上,一群生灵在腥风血雨中,向千仞绝顶攀爬,向万丈深渊跳跃。”
总导演查明哲向大家介绍剧目情况
查明哲导演介绍,《死无葬身之地》是法国存在主义哲学家、文学家、剧作家让-保罗·萨特经典剧作,是一部带有政治色彩的并蕴含存在主义哲理的极限境遇剧。《死无葬身之地》于1997年首次亮相中国舞台,给观众带来了萨特戏剧的新解读,在社会上备受好评,甚至掀起了一股“外国戏剧热”。如今,《死无葬身之地》距离首演已经度过了整整二十八年,二十八年对于中国戏剧的发展来说,或许是短短一瞬,但对于一部优秀的戏剧作品来说,这足以印证它的生命力和经典性。
话剧《死无葬身之地》排练照
2025版《死无葬身之地》除了导演带领演员坚持以更为冷峻、深入的方式用当代观念进入人物内心及情感深处探索这一核心要义之外,外部体现最重要的,是查明哲此次对戏剧空间的新尝试、新解释——“楼上是炼狱,楼下是地狱”。炼狱、阁楼中,游击队员在精神煎熬中自我审判,弗朗索瓦的恐惧、吕茜的撕裂在此发酵;地狱、审讯室中朗德里约们的暴行与怯懦在此暴露。而打通双狱的关键,是全新启用的粗粝纱幕材质,墙壁肌理被刻意保留粗粝质感,灯光投射时形成斑驳阴影,纱幕透光特性使上下空间光影流动——楼下刑讯的红光渗入阁楼,楼上挣扎的剪影投下地狱,形成打通两个空间的重要互文隐喻。查明哲强调该剧的当代性:“当角色在招供与沉默间挣扎时,观众看到的是每个普通人在困境中的精神博弈。萨特撕掉英雄滤镜,让我们直面人性的真实——懦弱与崇高可能仅一线之隔。”
话剧《死无葬身之地》排练照
全员挑战不断深入触摸 萨特笔下复杂人物的极限心理
作为萨特最具影响力的存在主义剧作,《死无葬身之地》自1997年首度搬上中国话剧舞台以来,始终以其对人性的深刻拷问震撼观众。导演查明哲表示:“《死无葬身之地》这部作品当中浩瀚的思想,深刻的内涵,体现在每一个人物极度情境下的复杂性的迸发,对于每一个充满丰富表演经验的演员来说都是不易的挑战,全组演员在创作过程中始终勇敢选择、勇敢行动、勇敢探索,每个人下足苦功夫,每天进步斐然,有理由相信全新阵容在9月将为大家带来惊喜。”发布会现场,国家话剧院演员海清、邢佳栋、查文浩、章劼、徐卫代表演员,与到场媒体分享了各自的创作体会。
话剧《死无葬身之地》排练照
虽历经首演和两次复排,每一次演员阵容都有少数更替,但该剧塑造的群像各个角色人物性格分明,每一个角色和演员都令观众留下了极其深刻的印象。此次吕茜一角由国家话剧院演员海清倾力演绎。进入半封闭创排半个多月以来,以敬业的创作态度赢得全组好评,不断接受导演对其严苛的人物塑造要求;以极为恳切、真挚的感受力不断靠近人物。海清回顾道:“1997年,来到北京上大学后我看的第一部话剧就是《死无葬身之地》,这部戏可以说是我的戏剧启蒙,当时观看时有许多疑问与不解,时隔28年后,我塑造吕茜这个人物,我彻底敞开心扉与这个人物对话,慢慢的、小心的、深情的进入这个人物内核,不断清扫人物理解盲区,试图以一个真诚的、但牢牢把握人物表达的吕茜出现在大家面前。”
话剧《死无葬身之地》演员海清
海清表示:“吕茜的人物跨度极具戏剧张力,从‘眼里只有爱情光芒’的少女蜕变为‘以沉默为武器’的战士,其转变核心并非英雄主义的突然觉醒,而是人性深处对自我尊严的坚守的不断加强。”当她裹上索比埃的大衣时,是在用最后的体温守护人性的余烬,尊严不是天生的,是人在绝境中选择的结果。创排至今,谈及在角色创作中不断攀爬,令海清印象深刻的是,导演查明哲不断要求她剥离表面的情感渲染,比如关心和慈爱,突出展现吕茜在亲手结束弟弟生命时,内心撕裂般的痛苦与冰冷的理性抉择之间的残酷张力,这是一种极端情境下“自由选择”的悖论,人物内心充满巨大的复杂性。
话剧《死无葬身之地》演员邢佳栋
演员邢佳栋继《纪念碑》后再度与查导合作,中间也跨越了将近二十五年,作为一个初出茅庐便经受查导手把手调教演技的老兵,此番再与查导携手共创经典。卡诺里,这个希腊裔的法国抵抗运动战士,一个在萨特笔下于绝境中拷问生命意义的灵魂,正等待着他去具象化。他不是在保卫故土希腊,也不是在保卫收留他的法兰西,他是在保卫的是一种“人该有的样子”,一种不能被酷刑和死亡碾碎的尊严。在卡诺里身上,邢佳栋展现了血性的另一种形态——内敛如沉铁,深藏于骨髓。他很少在排练场高谈阔论“表演方法”或“角色理解”,更多时候是沉浸其中,反复咀嚼着萨特笔下这个异乡人的生存逻辑。对他来说,卡诺里的尊严,并非彰显于声嘶力竭的呐喊,而在于当毁灭的巨轮碾压而至时,依然选择像“人”一样去思考、去感受、去抵抗。谈及角色,邢佳栋表示:“卡诺里是一位狱中哲学家,他提醒同伴‘手段无关紧要’,因为萨特强调行动的本质在于选择本身。”剧中卡诺里提出假招供求生,邢佳栋表示:“他像冷静的棋手,在可能与不可能间寻找缝隙。石灰墙上最后的‘V’字,是他对‘存在先于本质’的终极诠释。”
话剧《死无葬身之地》导演、演员查文浩
导演、演员查文浩谈及和这部戏的渊源提到,全剧序曲结束后游击队员被捕,那个大火中的小女孩喊救命的画外音,是1997年他7岁的时候被导演查明哲要求“声音出演”,随着28年的跨度过去,他已经成为国家话剧院优秀的青年导演、演员,此次饰演昂利。查文浩谈及昂利的痛苦源于对意义的执念,“一个人不能像老鼠般死去!”查文浩用昂利的名言点出其悲剧内核:“他恐惧的不是死亡,而是生命的无意义。杀死弗朗索瓦后,他不得不面对自由选择背后的沉重责任。”他认为昂利与弗朗索瓦的冲突,实则是存在主义对“人性是否经得起拷问”的思辨。
话剧《死无葬身之地》演员章劼
国家话剧院演员章劼所饰演的若望28年来首次更换演员,他坦言若望是“最煎熬的角色”:“他身体自由却精神囚禁,目睹战友受难却必须沉默。当吕茜说‘你活着等于我活着’时,幸存对他成了诅咒。若望的余生将背负对他人选择的道德责任,这无疑是一种更深的拷问和折磨。”
话剧《死无葬身之地》演员徐卫
国家话剧院演员徐卫突破脸谱化演绎,在2014版中饰演昂利,此次从楼上的“炼狱”坠入楼下的“地狱”,将塑造朗德里约这一被暴力异化的产物,他咆哮“他们必须开口”的癫狂,实则是自身信仰崩塌的投射。当他说“血迹真恶心”却继续用刑时,萨特揭示了暴力如何将人变为自己的地狱。
话剧《死无葬身之地》排练照
以历史纪念、艺术创作 与人文倡导彰显剧院文化担当
8月以来,国家话剧院高度重视剧组艺术家的创作,在田沁鑫院长充满情感和思想维度的“心系”之下,全院各部门为本剧创作排练提供了巨大支持,在制作和演出的安排上,不断为《死无葬身之地》拓宽赛道做出规划,力争为该剧本轮演出创造更好的影响力和口碑,实现艺术创作和商业探索的双丰收,让更多观众有机会欣赏到这部经典作品。
中国国家话剧院院长田沁鑫在新闻发布会上致辞
发布会最后环节,田沁鑫院长阐明国家话剧院重排《死无葬身之地》的重要意义:2025年是中国人民抗日战争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80周年,国话推出包括《死无葬身之地》在内的八部纪念抗战胜利80周年剧目,形成系列化演出矩阵。话剧《死无葬身之地》通过让·保罗·萨特充满哲学锐度的文本,查明哲导演带领团队探索戏剧的思想承载力,同时以剧院艺术家和青年演员的共同演绎激活经典,使“境遇”中的生死抉择穿越时空,表现特殊情况下人的应激反应,和人性的选择。这种将历史纪念、艺术创作与人文倡导相融合的实践,正是国家话剧院作为国家级文艺院团演绎世界经典的重要体现。习近平总书记指出,伟大的抗战精神是中国人民弥足珍贵的精神财富,是激励我们克服一切艰难险阻、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而奋斗的强大精神动力。中国国家话剧院深刻领会、积极践行,不断结合学习习近平总书记给国家话剧院艺术家两次回信精神,在9月3日纪念日即将到来的关键节点,更应该以戏剧作品回应伟大时代。这既是对中国人民抗日战争胜利的伟大致敬,同时为维护反法西斯成果,为世界和平,为人类美好生活而奋斗,彰显中国国家话剧院的时代使命和文化担当。
该剧将于9月2日至7日于北京国家话剧院剧场拉开本轮重排演出序幕。
摄影:王昊宸、陈阳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