温馨提示:本站为该正规票务导购网站,提供梅兰芳大剧院票务中心正规的购票信息展示。
你现在的位置:首页 > 演出资讯  > 舞蹈芭蕾

李和曾被父亲踹成京剧大师,晚年病死在家,3天后才被发现

更新时间:2025-08-16 19:06  浏览量:3

编辑| HR

要说京剧界的“高嗓”传人,李和曾是个绕不开的名字,可他成名的契机,却是一脚——来自亲爹的实打实的一脚。

很多年后,梨园圈子里流传一句话:“李和曾是被他爹一脚踹成的大师。”听起来夸张,但知道来龙去脉的人都承认,这一脚,真是踹醒了他的一辈子。

那是1930年,九岁的李和曾被身为京剧票友的父亲送进焦菊隐创办的新式戏校,然而戏校环境宽松,加上他天性贪玩,入学半年,竟毫无长进。

他第一次登台的时候,父亲特意带着朋友去捧场,满心期待儿子的优秀表现,然而看到的却是儿子在台上举着一面小旗,连句台词都没有。

回家后,父亲脸色铁青,带着满腔怒火,对着九岁儿子的肚子狠狠踢了一脚,也就是这一脚,却踢醒了少年心中的尊严和志气,那晚,李和曾辗转反侧,彻夜未眠,甚至气得腮腺炎都犯了,也正是从那天起,他仿佛脱胎换骨。

他约上李玉茹、王金璐等几位同学,每天比别人早起两小时练功吊嗓,汗珠如断线的珠子般滚落,他身上的京剧的灵气似乎被那股拼劲彻底唤醒,而他的变化,也被“高派”创始人、京剧“前四大须生”之一的高庆奎看在眼里。

这位名师心疼这个天赋少年,开始在深夜给他“开小灶”,将高派艺术中提丹田气、用“楼上楼”高腔的绝活倾囊相授,以至于后来梨园行里总说,李和曾是被父亲一脚踹成的大师,这话虽不尽然,却也道出一个残酷的真相。

有些觉醒,非要用疼痛来换,短短几年后,李和曾正式拜师高庆奎,二十岁出头便红遍平津沪,海报上只要有他的名字,戏票便一抢而空,观众听得如痴如醉,直呼:“铁嗓钢喉,听得过瘾!”

撑起一生的温柔

如果说父亲的那一脚为他事业开了个头,那么一个女人的双手,则给了他一生最温柔而坚实的支撑,这个人,便是他的妻子,李忆兰,两人相识于冀鲁豫革命根据地,1945年,李和曾随团慰问演出,看到解放区欣欣向荣的面貌,心中的革命热情被彻底点燃,毅然选择留下。

然而,这位旧梨园出来的名角,也带来了旧时代的“恶习”——抽大烟,当时,他正与同为演员的李忆兰热恋,李忆兰出身梨园世家,十五岁便登台,是京剧青衣、花旦的佼佼者,她容貌端庄,性格刚烈,直接对李和曾撂下话:“如果你连烟瘾都戒不掉,我们的爱情也就没有将来。”

爱情的力量,有时比任何说教都管用,烟瘾犯了,李和曾就冲到院子里跑步,半夜犯劲,他就在屋里倒立,一站就是一两个钟头,凭借这股狠劲,半年后他彻底戒断,成了一名合格的革命军人,1948年,他们在临清举行了一场别开生面的婚礼。

新郎骑着战马,新娘坐着花轿,一路被百姓和战士拦下,夫妻俩就站在路边清唱《龙凤呈祥》,那份简单却刻骨铭心的甜蜜,成了他们相守半生,每每忆起都能融化心底的温暖。

新中国成立后,夫妻俩比翼齐飞,李和曾在中国京剧院担任副团长,艺术上精益求精,不断突破,而李忆兰则在1958年响应号召,放弃了唱了多年的京剧,改唱评剧,并凭借在电影《花为媒》中饰演的“李月娥”一角,与新凤霞、赵丽蓉共同成就了一部戏曲电影经典。

可惜,时代的风雨从不因个人意愿而停歇,1966年,一场疾风骤雨劈头盖脸地袭来,李和曾因曾长期在沦陷区唱戏而被反复批斗,李忆兰在单位也成了众矢之的,面对漫天的大字报和昔日同事的揭发,夫妻二人私下立下约定:无论如何,不离婚,不自杀,绝不抛下对方和孩子。

他被下放干校修水渠、积农家肥,白天累得骨头都快散架了,晚上却依然跑到没人注意的庄稼地里,对着漆黑的夜空偷偷吊嗓子,他要守住的,何止是艺术,那是他活下去的念想,是那份坚定的约定,他知道,只要嗓子还在,人就还在,希望就在。

氧气袋与半生缘

十年浩劫终于过去,李和曾再度回到心爱的舞台,艺术生命再度绽放出耀眼光彩,他接连拍摄了《斩马谡》《辕门斩子》等多部京剧电影,嗓音一如既往地高亢嘹亮,然而,命运留给这对艺术伉俪的安稳日子,实在太短。

早在1980年,李和曾就患上了严重的冠心病,脑供血也时常不足,每次演出,他都必须带着氧气袋到后台,演出间隙,他在躺椅上吸几口氧,但是只要过门一响,便又精神抖擞地登台。

观众只道他嗓音依旧嘹亮,哪知道这“铁嗓钢喉”的背后,是一条鲜活的生命在拼死支撑,他和妻子相约,等七十岁唱不动了,就好好享受家庭生活,看孩子、看孙辈。

谁知,先走的人是李忆兰,1992年,她在去戏校授课的途中突发脑溢血,与世长辞,年仅67岁,命运再次露出残酷的獠牙,那个从根据地一路陪他披荆斩棘、共渡风雨的女人,还没等到说好的晚年相守,便匆匆撒手人寰。

这之后李和曾的心,像是被彻底掏空了,他把妻子的戏服一件件地挂在家里,仿佛她从未离开,空气中似乎还留有她的温度和戏里的余韵,妻子的离去,带走了他精神世界里最后一道光。

满座看戏人

晚年的李和曾,以一种近乎固执的方式,选择了孤独,单位要给他请保姆,他坚决不要,儿女不在身边,他便一个人煮面条、下速冻水饺,他的思维开始出现障碍,渐渐地,除了能认出恩师高庆奎的照片和几位弟子,其他人一概不识。

1998年,当年的老搭档、老兄弟袁世海登门看他,这个舞台上曾与他唱遍《将相和》、默契无间的搭档,面对故人,却只是茫然地看着,一个字也叫不出来,袁世海走出房门,再也忍不住,失声痛哭,舞台上的辉煌,终究没能抵挡住岁月无情的侵蚀。

只有弟子辛宝达,还时常登门看望,陪他说说话,可这些零星的温暖,终究没能抵挡住寂寞像潮水一样将他彻底吞噬,最后的日子里,偌大的房间,只有他和妻子的戏服,还有无尽的沉默,那个曾响彻云霄的铁嗓钢喉,就这样在无声的静默中走向终点。

他和李忆兰的女儿李云鹃,继承了他们的艺术基因,不仅是京剧刀马旦,更是在影视圈留下了自己的印记——老版《西游记》里的蝎子精、《三国演义》中的祝融夫人,都是她,或许,这是他们艺术生命的一种延续。

只是,每当人们重温《辕门斩子》里杨延昭的悲愤,或是《将相和》中蔺相如的铿锵时,是否会想起,那个用尽一生气力唱尽人间激昂与悲怆的艺术家,最终却在无人知晓的寂静中,独自走完人生谢幕,这响彻菊坛的嗓音,与那空寂三日的屋子,形成最极致的悲剧对照,余音袅袅,让人怎能不为之唏嘘动容?

李和曾_百度百科

梨园百年琐记 - 人物:李和曾

李和曾-北京市当代人物专题

国粹京剧 怀念我的先生李和曾

场馆介绍
名称:梅兰芳大剧院命名:以中国京剧艺术大师梅兰芳先生命名建筑面积:13000余平方米地理位置:北京西城区官园桥东南角,西二环和平安大道的交叉点建筑层数:地上5层,地下2层隶属:中国国家京剧院特点:集传统与现代... ... 更多介绍
场馆地图
北京市西城区平安里西大街32号
乘107,118,19,209,392,685,693,701,特4路等至车公庄西下车,或
梅兰芳大剧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