白淑湘:功是功,过是过!《红色娘子军》的成就经得起历史审视!
更新时间:2025-08-05 01:45 浏览量:1
1958 年 6 月 30 日晚,北京天桥剧场被璀璨灯光点亮,空气中弥漫着期待的气息。舞台之上,柴可夫斯基那动人心弦的《天鹅湖》旋律悠然响起,一位身着洁白舞裙的舞者翩然登场,她就是年仅 18 岁的白淑湘 。
白淑湘灵动的身姿在舞台上流转,每一个跳跃、旋转、伸展,都精准而优雅,将 “白天鹅” 奥杰塔的纯洁、柔美演绎得淋漓尽致,也让台下观众沉浸在如梦似幻的芭蕾世界里,如痴如醉。演出结束后,掌声雷动,经久不息,新中国排演的第一部世界经典芭蕾舞剧《天鹅湖》首演大获成功。白淑湘也因此成为新中国舞台上飞起的第一只 “白天鹅”,无数中国观众从她的舞姿中,第一次领略到芭蕾艺术的独特魅力。
这只 “白天鹅” 的振翅高飞并非偶然。1954 年,新中国第一所专业舞蹈艺术院校 —— 北京舞蹈学校诞生,14 岁的白淑湘幸运地成为走进这里的第一批学子。彼时,芭蕾对于大多数中国人来说,还是一个陌生的艺术形式,但白淑湘却一头扎进了这个充满挑战的领域。
在学校里,白淑湘开启了艰苦卓绝的训练。为了完成《天鹅湖》第三幕中黑天鹅经典的 “挥鞭转”,她对自己进行 “魔鬼训练”。她用 4 把椅子把自己框起来练习旋转,只要有一点错位碰到椅子,就重新开始,结束时还要像钉子一样稳稳立在原地 。每一次旋转,都是对体力与意志力的考验;每一次摔倒,又都成为她重新站起、继续奋进的动力。
上课练、下课练,脚疼得难以忍受时,她就去旁边的积水潭医院治疗,稍作缓解后又立刻回到训练中。长期高强度的练习,让她右脚第二个脚趾的关节断裂,而她却浑然不知。“疼,在那时就是一种常态。” 白淑湘回忆起那段时光,语气中满是坚韧。正是凭借着这股对芭蕾的热爱与执着,白淑湘在短短 4 年的专科学习后,就成功挑起了《天鹅湖》的大梁。
20 世纪 60 年代,新中国成立已有十余年,文化艺术领域在蓬勃发展的同时,也在积极探索如何更好地展现中国特色与时代精神。芭蕾这一西方艺术形式,虽已在新中国的舞台上初绽光芒,但如何让它更贴合中国国情,讲述中国自己的故事,成为文艺工作者们思考的重要课题。
1963 年秋,北京舞蹈学校实验芭蕾舞团演出的芭蕾舞剧《巴黎圣母院》座无虚席,周总理也在台下饶有兴致地观看。演出结束后,周总理找到著名舞蹈编导蒋祖慧,提出了自己的期望:“从 1954 年北京舞蹈学校建校开始,你们搞芭蕾差不多 10 年时间了吧,已经演了好多欧洲的古典剧目,都是排别人的节目。你们能不能自己搞些创作呢?可以搞点革命化、大众化的作品,不宜老是跳王子、仙女。” 这一番话,如同一束光,照亮了中国芭蕾发展的新方向,也为《红色娘子军》的诞生埋下了种子 。
同年 12 月,林默涵召集舞蹈界知名人士,围绕编演芭蕾舞现代戏的问题展开座谈。大家各抒己见,讨论热烈。芭蕾舞团团长李承祥在会上建议改编当时已家喻户晓的电影《红色娘子军》,这个提议一经提出,便得到了众人的一致认可。毕竟电影《红色娘子军》凭借扣人心弦的剧情、鲜活生动的人物,早已深深扎根在广大观众心中,将其改编为芭蕾舞剧,无疑是一次极具创新与挑战的尝试 。
1964 年 2 月,春寒料峭,一支由编导、演员和舞美设计共 10 人组成的芭蕾舞剧组,肩负着特殊使命,踏上了南下的列车。他们的目的地是海南岛,那里是红色娘子军的故乡,承载着一段热血与激情交织的革命历史,也藏着芭蕾舞剧《红色娘子军》创作的精神密码 。
白淑湘也在这支队伍当中,对于这次深入生活的经历,她至今仍记忆犹新。剧组路过广州时,专门拜访了电影剧本原作者梁信。得知自己的作品即将被改编成芭蕾舞剧,梁信热情高涨,不仅分享了创作背后的故事,还主动撰写了一个舞剧大纲,为剧组提供参考,让大家对红色娘子军的故事有了更深入的理解 。
一踏上海南岛的土地,独特的热带风光便扑面而来。白淑湘和剧组人员第一次见到高大挺拔的英雄树、摇曳生姿的椰子树、枝繁叶茂的榕树,还有那波光粼粼、秀丽多姿的万泉河。这些充满地域特色的自然景观,瞬间将他们带入了当年红色娘子军的生活环境 。
在海南,剧组展开了密集的采风活动。他们参观了当年召开万人大会的广场,站在这片曾经见证过革命激情的土地上,仿佛能听到激昂的口号声在耳边回响;拜访了经常掩护红军的革命老妈妈,老妈妈们虽已白发苍苍,但回忆起当年的经历,眼中依然闪烁着光芒,她们质朴的讲述,让剧组人员真切感受到了军民鱼水情深 。
在琼海县,剧组有幸见到了当年的 “娘子军” 连连长冯增敏等。这些曾经在战场上英勇无畏的女战士,如今虽已步入暮年,但岁月并未磨灭她们的坚毅。她们围坐在一起,缓缓讲述着当年海南妇女所遭受的悲惨生活:被地主恶霸欺压,没有人身自由,生活暗无天日 。而红色娘子军的出现,就像一道曙光,照亮了她们的生活。她们讲述着战斗中的艰辛与牺牲,也分享着胜利的喜悦与自豪,一个个生动的故事、一段段传奇的经历,让剧组人员听得热泪盈眶,也为芭蕾舞剧的创作积累了丰富素材 。
为了更好地展现娘子军的军人气质,剧组决定让所有演员到部队去锻炼。进入部队驻地,演员们和战士们生活在一起,从最基本的立正、稍息、齐步走练起,到射击、刺杀、投弹、急行军,每一项训练都认真对待 。负责教练的班长十分严格,对每一个动作都要求精准到位,演员们也毫不懈怠,反复练习,只为达到标准 。
在这段当兵的日子里,白淑湘格外用心。她认真观察军人的一举一动,从走路的姿态、站立的姿势,到面对困难时的坚毅神情,都默默记在心里,并尝试运用到自己的舞蹈动作中。她不断实践,将芭蕾舞的优雅与军人的阳刚相结合,努力探索出一种全新的舞蹈语言 。通过下连当兵,演员们不仅锤炼了身体,更锤炼了思想,受到了深刻的教育,培养出了战士的气质和战斗作风 。
在传统的芭蕾舞剧里,舞者们多身着华美的舞裙,演绎着王子与公主的浪漫爱情,举手投足间尽显优雅与柔美,动作遵循着固定的程式与规范 。而《红色娘子军》要展现的,却是硝烟弥漫的战场、饱受压迫的劳苦大众以及英勇无畏的革命战士,这其中的巨大跨度,无疑给创作团队带来了诸多难题 。
起初,在动作编排上,演员们因习惯了传统芭蕾的动作模式,在表现革命军人时显得绵软无力,难以展现出那种坚毅与刚强 。比如吴琼花与老四对打的场景,按照旧式双人舞设计,两人扶来扶去,完全没有压迫者与反抗者之间剑拔弩张的紧张感 。为了改变这一现状,创作团队大胆创新,借鉴中国戏剧和武术中的程式动作 。他们仔细研究戏剧中人物的亮相、打斗的姿势,以及武术里刚劲有力的动作,将这些元素巧妙融入芭蕾之中 。
在气质培养方面,演员们也面临着巨大挑战 。长期的芭蕾训练,让他们身上或多或少带有一些优雅的贵族气质,而这与革命军人的质朴、坚毅相去甚远 。为了塑造出真实的娘子军形象,演员们深入部队,与战士们同吃同住同训练 。清晨,他们伴着晨曦出操,整齐的步伐、响亮的口号,让他们逐渐体会到军人的纪律性 ;射击训练时,他们专注地瞄准靶心,感受着手中枪械的重量与力量,领悟军人的果敢 ;刺杀练习中,他们喊着口号,奋力刺出,每一个动作都充满气势,逐渐培养出军人的阳刚之气 。
在舞蹈语言的融合上,创作团队同样煞费苦心 。芭蕾注重足尖技巧与身体线条的展现,而中国民间舞蹈和戏曲舞蹈则有着丰富多样的动作和独特的韵味 。为了将二者完美结合,他们在保留芭蕾足尖舞的基础上,加入了许多具有中国特色的动作 。如在娘子军操练的场景中,融入了中国武术中的踢腿、冲拳动作,使舞蹈更具力量感和节奏感 ;在表现军民鱼水情的情节时,借鉴了民间舞蹈中欢快、活泼的步伐和手势,让舞蹈充满生活气息 。
首演轰动1964 年 9 月 26 日,北京天桥剧场再次成为焦点,一场意义非凡的演出即将在此上演。历经无数个日夜的精心筹备与艰苦排练,芭蕾舞剧《红色娘子军》迎来了它的首演时刻 。
当大幕缓缓拉开,激昂的《娘子军连歌》奏响,一群身着灰色军装、脚蹬黑色布鞋、头戴军帽的 “娘子军” 英姿飒爽地走上舞台。她们步伐坚定有力,动作整齐划一,与传统芭蕾舞中优雅柔美的形象截然不同,却瞬间点燃了观众的热情 。
白淑湘饰演的吴琼花一出场,便紧紧抓住了观众的目光 。她的每一个眼神都充满了对压迫的愤怒与对自由的渴望,每一个动作都刚劲有力,将吴琼花的倔强、勇敢与坚韧展现得淋漓尽致 。在 “琼花参军” 的独舞中,白淑湘用灵动的舞姿诉说着吴琼花从苦难中挣扎、觉醒,最终坚定地踏上革命道路的历程,台下观众沉浸其中,时而为她的遭遇揪心,时而为她的成长鼓掌 。
“娘子军操练” 一幕更是将演出推向高潮 。娘子军们手持钢枪,以整齐的队列、刚健的动作进行操练,她们的踢腿、转身、刺杀,充满力量感,完美融合了芭蕾舞的优雅与军人的阳刚 。足尖轻点地面,却似有千钧之力,展现出娘子军的英勇无畏与坚定信念 。现场掌声雷动,观众们被这独特的 “战争美学” 深深震撼 。
而在 “军民同乐” 的场景里,欢快的《万泉河水清又清》旋律响起,演员们用优美的舞蹈展现出军民鱼水情深的温暖画面 。女战士们与乡亲们载歌载舞,动作中融入了中国民间舞蹈的欢快元素,充满生活气息,让观众看到了革命岁月中人性的温暖与美好 。演出结束后,全场观众起立,爆发出经久不息的掌声与欢呼声 。
“功是功,过是过!谁能否定《红色娘子军》在艺术上的成就?” 白淑湘这句铿锵有力的话语,既是对《红色娘子军》艺术价值的坚定捍卫,更是对艺术评价应秉持客观理性态度的深刻呼吁。作为中国芭蕾舞史上里程碑式的作品,《红色娘子军》首演时,白淑湘以灵动而坚毅的舞姿塑造了吴琼花这一经典形象,她对这部作品的艺术成就有着旁人无法替代的发言权。
在艺术形式的创新融合上,《红色娘子军》创造了西方芭蕾舞本土化的典范。传统芭蕾舞以欧洲宫廷文化为背景,多表现神话传说或贵族生活,而《红色娘子军》大胆将西方芭蕾的技巧体系与中国民族文化元素深度融合。剧中吴琼花的 “倒踢紫金冠”,既保留了芭蕾足尖舞的优雅灵动,又融入了中国武术的刚劲力量,将人物挣脱枷锁时的激动与决绝表现得淋漓尽致。这种舞蹈语言的创新,打破了芭蕾艺术的固有边界,让西方舞蹈形式承载起中国革命历史的叙事,开创了 “中国芭蕾” 的全新范式。
白淑湘强调 “功是功,过是过”,本质上是呼吁艺术评价应回归艺术本体。《红色娘子军》作为特定时代的艺术作品,或许在历史叙事上带有时代印记,但这并不影响其在艺术创新、形象塑造、美学表达等方面的卓越成就。它将西方艺术形式本土化的探索,为中国舞蹈艺术的发展提供了宝贵经验;它塑造的女性英雄形象,打破了传统芭蕾中女性角色的柔弱定位,拓展了舞蹈艺术的表现边界;它在音乐、舞美、舞蹈等方面的整体创新,至今仍对文艺创作具有借鉴意义。
深远影响自 1964 年首演以来,芭蕾舞剧《红色娘子军》便以其独特的艺术魅力和深刻的精神内涵,在中国乃至世界艺术史上留下了浓墨重彩的一笔,对中国芭蕾的发展产生了不可估量的深远影响 。
在人才培养方面,《红色娘子军》堪称一座人才的摇篮 。它为中国芭蕾培养了一代又一代优秀的舞者,许多演员从参与这部剧的演出开始,踏上了辉煌的艺术征程 。白淑湘作为第一代吴琼花的扮演者,她的成功激励着无数后来者投身芭蕾事业 。此后,每一代 “琼花”“洪常青” 以及娘子军连的演员们,都在这部剧中不断磨砺技艺,提升艺术修养 。他们在传承经典的同时,也融入了自己对角色的理解和创新,形成了各自独特的表演风格 。
在国际传播方面,《红色娘子军》让中国芭蕾在世界舞台上大放异彩 。它多次走出国门,在欧美、亚洲、非洲等国家和地区演出,受到了国际观众的热烈欢迎和高度赞誉 。许多外国观众通过这部剧,第一次认识并了解了中国芭蕾,惊叹于中国芭蕾独特的艺术魅力 。它打破了西方对芭蕾艺术的传统认知,展示了中国芭蕾的创新精神和文化自信 。同时,《红色娘子军》的成功也为中国其他文艺作品的国际传播提供了宝贵经验,即要立足本土文化,讲好中国故事,以独特的文化魅力吸引世界目光 。
《红色娘子军》的深远影响还体现在对中国芭蕾教育体系的完善和推动上 。这部剧的创作和演出,促使中国芭蕾教育者更加注重培养学生的综合素质和创新能力 。在教学内容上,不仅加强了芭蕾基本功的训练,还增加了中国民族民间舞、戏曲舞蹈等课程,使学生能够全面掌握不同类型的舞蹈技巧和文化内涵,为日后的艺术创作打下坚实基础 。在教学方法上,也更加注重实践与理论相结合,通过参与《红色娘子军》等剧目的排练和演出,让学生在实践中不断提升自己的表演水平和艺术感悟力 。如今,中国许多专业舞蹈院校和培训机构都将《红色娘子军》作为教学经典剧目,通过对这部剧的学习和演绎,培养出一批又一批优秀的芭蕾人才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