外行作家、导演不是京剧救命稻草,其多数作品都是见光死的短命鬼
更新时间:2025-08-03 05:57 浏览量:1
#头号创作者激励计划#注:文中插图与内容无对应性,素材源自网络,侵删。
时至今日,京剧振兴乏力,衰落之势愈发明显。令人忧心的是,京剧人自身似乎也信心不足,纷纷将外行作家、导演当作拯救京剧的“救命稻草”,这种舍本逐末的做法已经由来已久,已经给京剧的传统艺术带来深层的伤害。
程砚秋 京剧 四郎探母
京剧作为积淀近二百年的国粹,其表演艺术极具独特性。从唱念做打的程式化规范,到剧本创作的“一戏一事”规律;从“三五步行遍天下,六七人百万雄兵”的表演智慧,到服装中“宁穿破不穿错”、化妆中“一扮不像不如不唱”的行业规矩,再到灯光、布景中简约、写意的美学,早已构成一个环环相扣、和谐统一的艺术体系。这种体系绝非简单的技艺叠加,而是承载着中华文化“虚实相生”“情景交融”的哲学内核。
郭威 京剧 穆柯寨
赵宏运 现代京剧 奇袭白虎团
外行作家、导演虽能带来不同与传统手法的新鲜视角,却往往因缺乏对京剧内核的深耕,容易陷入“隔靴搔痒”的困境。有的将影视剧叙事逻辑生硬套用到京剧,消解了程式化表演的张力;有的用话剧式布景取代传统“一桌二椅”,破坏了写意美学的留白意境;更有甚者随意嫁接流行音乐元素,让唱腔失去了京剧特有的韵味风骨。这样作品或许能靠噱头博取一时关注,却难逃“舞台寿命短、观众不买账”的结局,反而让京剧在“创新”的名义下变得面目模糊。
今天,京剧的新编剧目生生被一些外行作家、导演败坏了名声,观众一听说新戏根本不进剧场,送票都不去看。结果,绝大多数新戏也就成了“见光死”的“短命鬼儿”。
张春华 京剧 三岔口
张火丁 京剧 江姐
有道是“求人不如求己”,“自己的孩子还得自己疼”。京剧振兴的关键,终究要靠京剧人自身:既要像前辈艺术大家那样,在坚守“四功五法”根基上探索创新,让传统程式与时代审美共振;也要像程派二代传人,以及梅葆玖、叶少兰、孙毓敏那样,潜心培养后继人才,让“角儿的艺术”代代相传。
信心比金子更金贵。京剧人唯有坚定对自身艺术体系的信心,坚持在传承中激活传统,才能让京剧真正走出困境,而非在依赖外行的迷途中渐行渐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