知识分子对知识和实践的态度
更新时间:2025-08-02 22:07 浏览量:1
批评家蔡翔先生指出:“我有一种感觉,知识界对知识的兴趣超过了对实践的兴趣。对思维本身带来的快感的迷恋要超过对现实生活的关怀。它造成这样一种现象,越是基本的东西越得不到充分的重视。而我恰恰认为对于一个国家、一个社会、一个民族来说,最重要的则是某种基本原则的确立,而且应该成为公众自觉的生活要求和行为准则。”知识分子对待知识和实践的态度是不一样的,很容易产生重知识而轻实践的毛病,却不会自觉,也不会真的去实践。
现在的人们文化水平提高了,识字率也提高了,似乎每一个人都能读书识字,但很多人偏偏不读书识字,即便是知识分子,也不一定读很多书。尤其是互联网普及以后,网上的知识分子多了,不但要评论,而且要发自媒体作品,似乎他们要通过自己的知识和文化来影响他人,却偏偏忽略了实践的作用。网络平台大多有这些毛病,而背后的操盘手一般都是知识分子。他们要搞某项调查,并不会到农民家里去,而是发布网络调查问卷,让人们都来参与,提意见中肯的会获得奖品。这种调查问卷似乎无关痛痒,但很多网络平台都在搞这样的问卷,甚至让人工智能来支配这样的问卷。虽然搞了很多,但收效甚微,人们并不一定能提出真知灼见。这种调查就像扶贫干部只是坐在办公室里琢磨谁是贫困户一样,最终把贫困名额给了干部的亲戚和朋友,让他们每年领贫困款,而真正的贫困户却领不到贫困款。知识分子对知识有着天然的渴求,总是希望获得最新的知识,还要有所创新,但他们忽略了实践的作用,因为新知识往往是建立在实践基础上的,有一定的适用范围,并不是放之四海而皆准的真理。知识分子理解的知识大多是真理,或者经过自己的抽象,认为日常生活中常见的事物是客观存在的,常见的事理就是真理,人人必须遵守。
知识分子并不一定能生产知识,而是要把很多知识融合起来,创造所谓的新知识,而这些新知识是建立在旧有知识的基础上的,而不是凭空产生的。有知识分子要研究分子、原子结构,要研究元素半衰期,要研究电子对撞之后产生什么;有知识分研究人的寿命,要发明长生不老药;有知识分子要研究互联网的结构,还要学习编程,引入大数据计算;有知识分子研究社会问题,对人口、经济、政治、文化等多个学科进行综合考量,发表自己的意见;有知识分子决心仕进,想尽各种办法往官员队伍里钻,只要成为官员,就会变了脸色,媚上欺下,还觉得自己很威风,这样的知识分子只会沦为官场的禄蠹,而不再是原本的知识分子了。原本的知识分子要有修齐治平的理念,要有济世的理想。他们掌握的知识很多,掌握的文化也很高级,似乎进入了雅的层面,而往往忽略了俗的一面。一旦他们搬入了城里,过起了城里人的生活,就觉得城市很干净,农村很脏;城市的医疗条件很好,农村的医疗条件落后。两相对比之下,他们还是愿意生活在城市,不愿意生活在农村,不愿意到民间去采访,以免费劲不落好。
知识分子就是要读书的,要写作的,要搞科研的,哪怕只是文科的知识分子,也仍然要搞理论和实践方面的创新,而不能总是躲在书斋里读书,以至于脱离现实。他们描写现实生活的时候,应该有一定的现实根据,知道现实中的人物是如何生存和生活的。但他们长期养尊处优,处于社会的高层,虽然不一定有官职,但他们自视甚高,总是脱离民间太遥远,靠知识产生知识,靠文化产生文化,最终只是在知识和文化的圈子里打转转,跳不出去,不然就是拾人牙慧,而没有任何创新。网上有很多这样的知识分子搞创作,不是发图文就是发短视频,却最终弄得同质化现象严重,失去了很多粉丝,也赚不了多少钱。经过互联网的驯化,现在的人似乎都变聪明了,欣赏水平也提高了,不是以前缺少文艺节目的时代了。很多人看文艺节目具有挑剔的属性,只喜欢看相声和小品,除了这两个种类,其他的一概不看。有人喜欢看京剧,尤其是一些老头老太太,整天聚在一起看京剧,却从来都看不烦。他们还会聚在一起跳广场舞,哪怕扰民也在所不惜。似乎每个人都活在自己主观的世界中,他人无法轻易改变,只能靠某一个契机,自己做出改变。不然一个人依照自己的性格来发展,就很可能铸造自己的命运,而这种命运以前是可以改变的,尤其是学生时期,通过用功学习,是完全可以改变的,只不过很多学生忽略了。
虽然说很多知识都从实践中来,掌握了知识也就掌握了实践,但很多知识分子仍然盲目迷信知识的作用,认为自己很聪明,读了很多的书,掌握了很多的知识,却在应用过程中捉襟见肘。知识分子需要到实践中去,哪怕上山下乡也要和农民生活在一起,体验农民的艰辛和痛苦,为他们代言,同时还要看到社会的良心,秉公说话。其实,具备气节的知识分子为数不多,因为人格独立的知识分子不多,有的依靠权贵,却往往被当成奴隶使用。知识分子应该有气节,应该有独立的人格和尊严,应该在国家大义面前舍生取义,但这样的人为数很少,不然历史上就不会歌颂他们了。知识分子应该走出象牙塔,深入民间,甚至经常和农民吃住在一起,从他们嘴里获得鲜活的素材,不然就会脱离人民群众,脱离农村,最终只是在书斋里做一些剪剪贴贴的工作,自以为有所创新,其实只不过是知识产生知识而已,并不是原有知识的创新,而是自认为的创新,当然也就变得自大了。知识分子大多要读书写作。但一些知识分子迷恋短视频,还上了瘾。当他们整天刷短视频的时候,就会沉迷其中,认为短视频提供给他们很多的信息,其实这些信息都是经过筛选的,根据他们的兴趣和爱好推送给他们的,目的在于产生用户粘性,把他们牢牢吸引住,最终影响消费。
真正的知识分子似乎不多了,曾有学者慨叹,南宋崖山海战之后,读书的种子就绝了。其实是能够把自身命运和国运联系在一起,能够以身殉国的知识分子不多了,大多数知识分子都想方设法捞钱,却不会顾及什么道义。当他们高高在上的时候,始终游走在权贵的圈层,就会变得富有,反而瞧不起底层农民了,当然也就不会到民间视察了,用假的盖了公章的文件当成到农村去实践的文件,最终糊弄了上级,而他们传播的知识大多都是别人说的知识,是二手知识、三手知识,当然也就不足为信了。知识分子重视知识的同时,应该重视实践的作用,叫做“实践出真知”。倘若没有实践,只是不断生产所谓新的知识,就是一种猜想,甚至把不能实现的当成实现的,怎么说都像是学术骗子,不像是真正的知识分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