僵尸还魂与腐朽招幡
更新时间:2025-08-02 04:12 浏览量:1
《戏台》扑面而来的并非艺术醇香,而是一股浓烈的、旧时代棺椁开启后的陈腐气息。这并非一出喜剧,更像一场文化僵尸的还魂仪式——那些所谓“懂戏”的老朽们,在炮火中安然端坐,陶醉于金啸天的唱腔,如同僵尸嗅到腐肉般迷醉,宣称“老祖宗的东西,味儿就是正”。
这“味儿”究竟是何物?影片炮制了一个核心神话:祖宗之法不可变,规矩高于一切。可讽刺的是,京剧本身恰恰是一部不断“破祖宗之法”的变革史。《贵妃醉酒》的源头不过是一出名为《醉杨妃》的低俗“粉戏”,充满艳情淫糜。梅兰芳大刀阔斧的删改,才令其脱胎换骨,升华为今日经典。民国《封神榜》中的小杨月楼以比基尼示人,又何曾固守过什么“戏比天大”的虚妄教条?京剧从诞生起就靠兼容并蓄而存活,它何尝不是“改戏”的鼻祖?当影片对“变”字如临大敌,它膜拜的“规矩”不过是一具僵尸的裹尸布罢了。
图片来自网络
影片精心编织了另一重虚伪叙事:以洪大帅为靶子,痛斥“泥腿子”不懂艺术,暴力解构高雅。然而在旧社会真实阶序中,伶人地位卑贱如尘。所谓“懂戏”的满清贵族、八国联军、地主乡绅们,面上尊称“金老板”、“程老板”,私底下视其为可狎弄的玩物。影片对洪大帅的贬损何等刻薄?他粗鄙改戏是真,但他对孩子流露温情,对底层大嗓门存有善意,甚至为霸王故事动容,远非片中暗示的纯粹暴戾。反观那些端坐戏台、击节赞叹“规矩”的老朽,他们代表的才是真正吸食艺人血肉的旧秩序。
图片来自网络
影片结尾是一则令人作呕的文化预言:炮火硝烟中,戏台岿然不动,辫子老朽们陶醉如初。这幻梦暴露了影片灵魂——它并非为艺术招魂,而是为旧时代特权阶层的文化霸权招魂。那些“懂戏”的老朽们,自诩为历史书写者,认定无论城头如何变幻大王旗,“话语权”终将归于他们。这“规矩”二字,不过是特权者为自己私藏的最后一块遮羞布。
新中国对戏曲的改造被影片视为洪水猛兽,却正是这改造斩断了伶人“下九流”的枷锁。从“戏子”到“人民艺术家”,从任人践踏到获得有史未有的尊严与地位——这翻天覆地的变化,难道不正是对影片所哀叹的“规矩”最彻底的解构与最光明的超越?艺术的活水,永远在于变革与新生。当《戏台》执意将僵尸扮作神灵,把枷锁奉为圭臬时,它那陈腐的招魂幡下,只剩下一片毫无生气的文化坟场。真正的艺术尊严,从不系于僵尸的规矩,而在于面向时代与人民的勇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