着两组令人沮丧的数据表明:京剧真的危矣!
更新时间:2025-08-01 03:32 浏览量:1
刚刚看到条友@日月丹凡先生发布的一则微头条,内容是刊登在《中国京剧》2025年七月号上的一组关于国有京剧院团目前的现状的统计数据。内容是2010年前后,国有京剧院团共有66家,截至2017年数量减少至59家,其中有些京剧院团与其他剧种合并共处(如,吉林省戏曲剧院京剧团等);有的则是有建制而无演出,可以正常演出的不到40家。
2024年六月号的《中国京剧》也刊载了一组关于重点京剧院团演出情况的统计数据,说的是近6年来(推算起来应为2017年至2023年间),11家国家重点京剧院团年均演出场次约184场,最低90余场,最高570余场;而17家省级重点京剧院团年均演出场次约174场,最低50余场、最高460余场。可见,无论是家重点京剧院团还是省级重点京剧院团,每周平均演出场次不到3.5场。
以上这两组数据,令人不心生隐忧。国有京剧院团数量缩减与演出频次偏低的现象,折射出传统戏曲在当代文化生态中的生存困境。院团合并、部分院团名存实亡,反映体制调整下资源整合的被动性,而重点院团年均演出不足200场(日均0.5场),更凸显市场活力不足的深层危机。尽管最高570场的个案证明优质内容仍有需求,但整体低频演出情况表明:今天,即便是重点京剧院团也失去了自我造血功能,只能依赖外部输血而存活。
京剧作为国粹,承载着深厚文化价值。当下,还是应加大扶持力度,提供资金保障与政策支持,以保持京剧艺术的火焰不熄。院团自身再不能“捧着金饭碗要饭吃”,必须要改变思路,创新发展,在继承、挖掘传统剧目的同时打造新剧目,创造新经典,真正实现“三并举”方针,以贴合当代观众的审美需求。此外,要借助新媒体扩大传播,加大培养青年观众群体的力度(这与培养青年演员是同重要的要务),共同助力京剧艺术传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