温馨提示:本站为该正规票务导购网站,提供梅兰芳大剧院票务中心正规的购票信息展示。
你现在的位置:首页 > 演出资讯  > 歌剧话剧

人民日报怒赞陈佩斯《戏台》,言辞犀利,句句说到中年观众心坎上

更新时间:2025-07-31 21:18  浏览量:1

十年磨一戏,从被质疑到票房逆袭,人民日报点名盛赞《戏台》。

71岁的陈佩斯用一场真戏,敲醒了娱乐圈的浮躁,也让观众重新相信,好戏永不过时。

1

年轻时,陈佩斯靠小品《吃面条》走红全国,他在春晚吃了七碗面,观众从50后笑到80后。

那时他只想逗人乐,没想那么多责任感、艺术性。

可他越往后走,越觉得“好笑”不是终点。

在《主角与配角》里,为了演好伪军,他甚至纠结帽子要歪到哪个角度才自然。

这些细节没人会特别在意,但他反复改、反复练。

这是他最早开始认真对待舞台的标志。

后来他淡出了春晚,不是因为名气下滑,而是他和央视因为版权闹上了法庭。

他赢了官司,却从此离开主流舞台。

有人觉得他是被边缘化了,但他自己知道,他选择的是“干净”。

从那之后,他把重心全都转向话剧。

别人嫌话剧舞台小、观众少、收入低,他却当成了归宿。

那是2000年初,陈佩斯已经年近50岁。

别人在综艺节目里一笑十万八千,他却在郊区租剧场自己搭灯布景排戏。

没有人看好他,也没有人帮忙。

他的第一部话剧《托儿》上演后,全国巡演超百场,场场爆满。

他始终坚信,只要戏是真的,观众就愿意看。

《戏台》话剧版就从那时慢慢酝酿而出。

陈佩斯第一次在《戏台》中饰演侯喜亭,是在10年前的话剧舞台上。

观众中有老一辈的戏迷,也有被朋友带来的年轻人。

在彼时普遍不看好话剧市场的背景下,他带着一支团队四处巡演,八百多场不间断,每一场都做调整、改节奏、调语气,甚至为了一句台词的韵味反复打磨。

正是这种敬业让《戏台》话剧版爆火,有90后观众连续看了12场,倪萍都抢不到票。

可舞台太小,陈佩斯突然意识到:“很多人想看,却没机会。”

2

于是他决定把这部戏搬上大银幕。

陈佩斯将自己话剧积累的经验融入电影中,从演员指导到布景设计,从戏服样式到道具位置,每一个细节他都亲自过问。

片中的京剧戏箱,是按旧制制作。每一块布料的颜色,每一根线的纹理,他都一一审视。

即使是戏台上一个“敲箱子”的动作,也要查清楚京剧圈的老规矩,确保不违传统。

在许多电影人追求视效震撼、流量博眼球的当下,这种对细节的执着看似不合时宜。

可陈佩斯恰恰用这些近乎苛刻的标准,撑起了整部《戏台》的分量。

戏中角色侯喜亭的倔强,其实正是他本人的写照。

面对强权,他选择不改剧本。面对市场,他选择不迎合。

这些情节本身就包含着对现实的隐喻,也回应了他自己这些年的艺术信仰。

观众在银幕前笑着,哭着。而他,在银幕后沉默着守住一份对戏的尊重。

没有投资人愿意相信一位71岁的导演能撑起一部电影。

《戏台》筹备8年,前后五次被撤资。

投资方在开拍前夕撤走了6000万,剧组账户一度只剩不到百万。

一边是投资方一句“没市场”,一边是排练厅里的实景搭建和服装测试。

到最后,只剩下他一人还坚持要拍。

陈佩斯没有退缩,他卖掉了北京昌平的房子。他的儿子陈大愚也动用了全部积蓄。

全家上下凑齐了1.02亿元,只为了这场“戏比天大”的坚持能落地开拍。

没有资本的加持,《戏台》的筹拍过程更像一场持久战。

苏州的老绣娘为电影赶制《天女散花》的戏服,一件衣服耗时三个月。

道具严格复制1925年广和戏楼原貌。甚至群演手里拿的戏单,都参照历史资料一一复刻。

为了一个三分钟的打斗镜头,他邀请京剧武生做动作捕捉,光拍摄就花费一周。

陈佩斯坚持不肯用替身,撞柱子的那场戏,他亲自用头撞。

水车上的镜头,他自己爬上去,浑身湿透拍了二十多遍。

雨戏里,他站在灯下,反复让人调水压,只因为“这场雨不够厚重”。

别人觉得他老了还拼命,只有他明白,“不认真,这场戏就白演了”。

这种近乎固执的认真,让整部影片从头到尾都带着“沉甸甸”的分量。

演员黄渤、姜武、尹正的加入,几乎是陪他一起“赌一把”。

3

《戏台》原定在7月17日上映。

却因同档期《长安的荔枝》、《你行你上》等热门影片扎堆上映,排片从原本的15%骤降至5%,更被塞进午夜场。

有影院经理甚至直言:“放这部戏都嫌费电。”他没有埋怨,而是选择发布致歉视频,主动撤档。

点映期间,《戏台》以“笑中带泪”的口碑激发观众自发打call。

南京某影院IMAX厅撤掉大IP放映,转播《戏台》后,门口走廊都站满了人。

点映第三天,票房冲上4800万,排片也随之逆袭,到今天《戏台》票房已超2亿。

没有话术,没有营销,这场逆转之战只靠作品本身。

资本曾质疑陈佩斯“太老”,可市场亲手给出了答案。

《戏台》上映后,从北上广一线城市到二三线地方小城,电影院里出现了久违的世代同堂。

70后家长带着孩子来看戏,00后观众在社交平台刷屏安利。

有人评价说:“这才是喜剧,这才是电影。”他们说的,其实正是陈佩斯一生守着的东西。

这部电影不仅让《戏台》再次走红,也让大众重新理解了“喜剧”二字的分量。

它不靠段子博笑,而是在荒诞里藏痛,在嘲讽中留温度。

它没有一句台词喊口号,却用每一处戏台的微小震动,把“戏比天大”的信仰讲透。

观众坐在影院的黑暗里,一边笑,一边擦眼泪。

他们心里明白,这不是情绪泛滥,而是久违的被理解。

人民日报点评到:

“笑声”可被算法建构的时代,陈佩斯的喜剧显得尤为稀有,他的喜剧是对生活的理解,对人性的触碰,以及对人生的思考。

这句点评虽然犀利,却直击中年观众的心。

陈佩斯的电影没有流量明星,没有营销炒作。

他却能凭一出“京味十足”的戏,唤醒不同年龄层观众对“纯粹艺术”的共鸣。

影片中戏班被逼演出、演员被侮辱、班主坚持原本剧本唱完这一幕,映照当下创作者面对资本和流量裹挟时的困境。

戏中人守住剧本,现实中的陈佩斯守住作品。

结语

陈佩斯不靠流量、不炒情怀,他用十年打磨一个剧本,用一生守住一个信念。

他没有赢在资本的牌桌上,却赢在观众的掌声中。

这,就是好戏该有的样子。

“笑声”可被算法建构的时代,陈佩斯的喜剧显得尤为稀有——人民日报

一位喜剧人的艺术探索和理论自觉——简评陈佩斯喜剧艺术——环球网

场馆介绍
名称:梅兰芳大剧院命名:以中国京剧艺术大师梅兰芳先生命名建筑面积:13000余平方米地理位置:北京西城区官园桥东南角,西二环和平安大道的交叉点建筑层数:地上5层,地下2层隶属:中国国家京剧院特点:集传统与现代... ... 更多介绍
场馆地图
北京市西城区平安里西大街32号
乘107,118,19,209,392,685,693,701,特4路等至车公庄西下车,或
梅兰芳大剧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