舞剧《天工开物》:“明制美学”激活传统工艺
更新时间:2025-07-30 02:13 浏览量:1
“一本奇书,贯通古今;一部舞剧,如梦似幻”——导演陆川执导的首部跨界舞剧《天工开物》,于7月25日、26日在保利山东省会大剧院演出2场。截至目前,该剧已连演20城近70场,综合上座率超95%。当下,以传统文化为题材的舞剧作品已涌现许多,《天工开物》何以火爆“出圈”?
舞剧《天工开物》创作灵感源于明代江西籍科学家宋应星的同名科技巨著。《天工开物》是中国首部关于农业和手工业生产技术的“百科全书”,以《乃粒》开篇,以《珠玉》结篇,体现了“贵五谷而贱金玉”的理念,系统总结了中国古代农业、手工业等领域的技术成果与经验,是中华民族智慧的结晶。陆川在深入研究这部著作后,决定将其搬上舞台,通过舞台之美、服章之美、音乐之美、影像之美、装置之美、工匠之美、科技之美,定义“明制美学”的舞台呈现。
该舞剧正是以宋应星的一生为线索。宋应星自幼机敏过人,精通经史子集,也涉猎天文地理、农业工艺,被族人评价为“才大而学博”。他28岁中举,六试不第,而后立志为黎民百姓写一部实用之书。受“士农工商”的价值影响,当时著书立说多聚焦经世理学、帝王将相,而宋应星却把目光投向基层劳动人民,醉心于记录农业、手工业技艺。舞剧《天工开物》通过“赶考”“大考”“著书”“山河”“宇宙”等篇章,生动讲述了他历经科考落榜后,转而痴迷于劳动人民的智慧和创造,最终著成《天工开物》的传奇故事。
在舞蹈动作设计上,编导深入挖掘古代农业、手工业等劳作场景中的动作元素,并将其进行艺术化提炼与加工。农夫耕种时的插秧,织女养蚕纺织时的穿梭,工人冶炼时的挥锤等动作,都被巧妙融入舞蹈动作之中。这些动作不仅保留了劳作的真实感,也通过舞者富有韵律和节奏感的演绎,展现劳动的美感与力量。
群舞与独舞的配合在舞剧《天工开物》的舞蹈编排中也堪称精妙。群舞部分常常用于营造宏大的场景氛围,展现劳动人民的集体力量与智慧。众多舞者整齐划一而又富有变化的动作,构建出热闹非凡、充满生机的劳动画面。富有层次感和动态感的舞蹈队形,让观众仿佛置身古代的劳动现场。而独舞则主要用于突出主角宋应星的个人情感与内心世界。在关键节点,宋应星的独舞能够将他的情感推向高潮,吸引观众的全部注意力。当人物面对山河破碎、书稿将毁的困境时,身体在空中不断翻腾、旋转,每一个动作都蕴含无尽的力量,将宋应星壮志难酬的怅惘以及对命运不公的愤懑,毫无保留地传达出来,让观众为之动容。
舞美设计中“巨物”的应用,呈现出震撼的舞台效果,整体风格兼具内敛和巧妙。舞台前后布置的双层纱幕,营造出一种虚实相生的梦幻空间,象征宋应星逆行世间的独特视角。劳动人民赤脚向前的步履,仿佛带着历史的厚重感,一步一步走进观众内心,让观众身临其境般感受古代劳动场景的热烈与艰辛。
主创团队还参阅了大量明代画卷、建筑、器物、服饰、家具等研究资料,以“大、简、巧”为基色,打造出独具特色的“明制美学”。服装设计更是参照明代中晚期的服饰特点,大量农夫工匠的服装设计灵感源于“中国第一陶”江西万年出土陶器的花纹,兼具原始生命力与行业特点。原书中123幅白描绣像的插图,作为典型的明代版画,成为贯穿全剧的美学元素,通过舞台艺术的呈现,给观众带来了强烈的视觉冲击。
不少网友通过短视频发现,演员们凭借轻盈飘逸、矫若游龙的灵动舞姿,以及超绝的身体控制力,仿佛摆脱了地心引力的束缚,在空中自由翱翔。“全员会飞”“再一次被中式美学震撼”等热评不断登上热搜,在观众的“热情种草”下,激起了年轻人对传统文化和国风美学的认同。
舞剧《天工开物》不仅在艺术表现上达到了很高的水准,也在文化内涵的挖掘上具有深刻意义。宋应星面对科举失败没有沉沦,而是毅然选择了探索科学技术之路,这种勇于探索、不断创新的精神,正是中华民族精神的重要体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