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节语文课的“审美”浸染
更新时间:2025-03-19 08:40 浏览量:11
“如果课堂是美的,那么教育教学就成了诗意的栖息。”一直以来,我十分信奉这句话,并试图在语文课上增添更多美的元素。随着《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22年版)》的深入落实,“审美创造”作为语文核心素养之一,已成为教学中无处不在的底色。我校青年教师朱丽平执教的《梅兰芳蓄须》一课,便是对这一理念的生动诠释。
语言美,让文本更有张力感。《梅兰芳蓄须》是统编语文四年级上册的一篇课文,是朴实又不乏生动的人物类文章,通过讲述京剧表演艺术家梅兰芳不得不蓄须、变卖房产,甚至装病危来躲避殖民者的故事,民族气节与爱国情怀洋溢其间,令人敬佩。
朱老师开篇以精准凝练的语言抛出文本最大的矛盾线索:“梅兰芳是享誉中外的京剧大师,塑造了180多个经典旦角形象,为何突然蓄须隐退?难道他不爱戏曲了?”平缓的叙述中,这一追问掷地有声,教室里鸦雀无声,学生屏息凝神,文字的温度与张力在语言的韵律中悄然流淌。那教学语言的音符啊,就像优美的琴声回荡在教室的每个角落,点燃着每个孩子的阅读欲望,迫不及待地走进文本与作者对话、与主人公交流、与文字共鸣。
原来,教师美的语言是有魔力的,不仅可以激发学生的思维,同时可以提升学生的审美。在师生互动交流环节,学生的发言可圈可点。“伟大的艺术家梅兰芳深居简出,不再登台,尽管在他的心中‘戏比天大’,不,祖国更大,是我们共同的怀抱。”瞬间,学生自发鼓掌,就这样在环环相扣的探讨中,词语仿佛有了温度,文字仿佛有了心跳,文本的张力有着独有的节奏感和韵律感,可谓“气脉贯通,融文寓情”。
情境美,让教学更有意义感。“无情境,不学习”,让课堂融入真实而富有意义的情境之中,正是提升学生语文核心素养必不可少的载体。随着学生对文本理解的深入,一身正气而又高风亮节的梅兰芳形象,令大家肃然起敬。
这时,朱老师独具匠心地融入情境:“请同学们走进AI生成的梅兰芳纪念馆。”在这里不仅要欣赏精湛绝伦的表演艺术,还要展现梅兰芳的民族风骨。借助文本、创设情境、融入想象、创意表达,共同布置“梅兰芳民族气节展厅”。这个学习任务激发了学生更深层次的探究欲望,与文本展开更有深度的交流,或圈画、或朗读、或批注、或练笔,在真实的学习情境中感受语言文字的律动,感受故事情节的眼神,感受人物形象的丰满。
英雄不能忘记,经典永远流传。通过学生各展其才的语文实践活动,极具中国情怀的“梅兰芳民族气节展厅”应运而生。更难忘的是,学生化身展厅宣讲员,在可见可思可感的情境中讲述梅兰芳的动人故事。美的语言与美的情感浑然交织,使学生在潜移默化中习得语文素养,提升审美情趣。
灵魂美,让精神更有价值感。语文课堂仅有语言与情境是远远不够的,更需要有精神的洗礼和灵魂的激荡,那是升华与延伸,更是滋养与点燃。梅兰芳的顶天立地与坚守气节,令师生想到很多具有高尚情怀的志士名人。朱老师巧妙进行拓展,引领学生穿越时空隧道,聚焦古往今来的仁人志士,从留下千古名句“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的文天祥,到“横眉冷对千夫指”的文学家思想家鲁迅,再到“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的人民总理周恩来。在师生的彼此讲述中,课堂推向了高潮,“不拘于教材,让历史和世界都成为教科书”,这不正是“大语文”追寻的境界吗?
“爱国情怀传千古,梅骨铮铮映沧桑,中华代有杰人出,气节飘香永流芳”,在雄浑荡漾的诗句中,这节语文课进入尾声,但从内至外焕发出的灵魂美成为熠熠生辉的星光,不仅照亮了整个课堂,也照亮了师生彼此的心灵。
时光知味,岁月沉香。原来,一节语文课的“审美”浸染如此无声无息,又如此淋漓酣畅。或许,我们都要置身于这样的课堂,正是有美的存在,才能把师生雕刻成最美的模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