说一个可能被骂的观点,《戏台》中霸王的结局为什么不能改?
更新时间:2025-07-29 15:30 浏览量:1
陈佩斯老师的《戏台》,显然是讽刺民国时期草莽军阀肆意篡改践踏传统艺术的行径,赞美艺人奋力抗争的举动,这作为主流观点没有大问题。
但看完全片,里面“洪大帅”直白粗暴的诘问:“霸王咋就过不了河呢?霸王咋就自刎了呢?”却奇怪地引起了一丝“共情”。是啊,霸王“不肯过江东”,拔剑自刎的结局为什么不能改?
项羽兵败刘邦,杀出重围,逃到乌江边,本来有渡江机会,因“无颜见江东父老”,遂拔剑自刎,这只是一种流传较广的说法。
但这不符合项羽坚韧过人、一世霸王的性格。他带领残兵一路冲杀,就是为了渡过乌江卷土重来,重新打败刘邦,怎么会到了江边,有机会过江,而为了“面子”不肯渡江?作为一个军事家,与刘邦战争多年,胜胜负负,兵败乃兵家常事,项羽怎会有如此低级的认知?
著名学者冯其庸在《项羽部死于乌江考》中,就认为项羽是在距离乌江120公里的定远东城,与刘邦追兵“搏杀而死”,这虽然没有“自刎”悲壮,却更符合史实和项羽的英雄气概。
影片中把项羽视为偶像的洪大帅的愤懑是,我起兵时也只有一百多人,拼死冲杀只剩几个人也过了栾河,“霸王”级别的人物咋就过不了江呢?
如果把洪大帅的质问当做愚昧无知的一介武夫,去嘲笑的话就错了,因为这也是几千年来不管从学界还是民间,一直都有的质疑,甚至很多人替项羽愤愤不平,觉得他才是真英雄,应该最终赢得天下。
艺术本身就高于生活,特别是对历史没有定论事件的演绎,应该有更广阔的创作思维。所以,西楚霸王的结局为什么不能是形单影只地乘着一叶扁舟渡江而去?或者在定远东城奋力搏杀直至孤身一人而战死?
影片中还有两个版本的“霸王别姬”:一个是尹正饰演的金啸天的“阳春白雪”正统版,一个是黄渤饰演的大嘴儿的“下里巴人”民间版。字正腔圆的有人叫好,包子味儿的洪大帅和他的士兵也哄堂叫好。别去嘲讽他们没文化和士兵们拍大帅马屁,因为那些士兵很可能和大帅和黄渤都是唐山老乡,他们听到乡音“破嗓版”版的霸王戏共情,不是合情合理吗?换句话说,民间版的自由演绎,也有很大市场。
回到现实,我们完全相信在大清、民国等时代,京剧艺术为“票友”痴迷,任你军阀攻城也挡不住看戏热情,甚至被梅兰芳推动风靡世界的辉煌。
但现在京剧艺术的现状呢?除了央视春晚一年象征性地打卡一次外,从剧场到民间,哪还有踪迹?这难道不值得思考吗?
这让我们想起了第二大剧种河南豫剧,大家去看看,可以说中原大地,只要有公园,就有市民自发的演唱,只要有农村大集,就有老乡们搬着凳子“看大戏”,只要打开河南卫视,就能看到豫剧节目,全国只要有河南人的地方,就有豫剧的“乡音”。而剧目也层出不穷,从传统到现代,甚至连世界文学名著《复活》都改编成了豫剧版,尝试中国传统戏曲化了。为什么?
作为四大国粹之首、传统戏曲之首的京剧,不要老是给人一种高高在上、知音难觅的高雅姿态,如果放下身段,再创新出霸王别姬的“渡江”版、“战死”版,并走进公园市井,带动民间随性表演,是不是会有新气象呢?
再看看艺术界的这几个现象。岳云鹏唱《五环之歌》,并没有影响蒋大为《牡丹之歌》的“正统”;如果没有郭德纲的“三俗”相声,还有“主流”相声吗?如果没有刀郎的“民歌”,中国的音乐还叫“界”吗?!
由此,在今天艺术娱乐形式眼花缭乱、目不暇接的时代,传统艺术如果不想躺平甘当“非物质文化遗产”,唯有既守正又创新,才或有活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