吃里扒外,誓不回国?她率30名演员滞美,如今年过花甲归来
更新时间:2025-07-27 23:34 浏览量:1
她的名字——齐淑芳。一度成为家喻户晓的符号。背后,是一段令人唏嘘的历史。几十年,跌宕起伏。她的故事,不仅属于个人。更属于中国京剧。属于时代。
一切的开始,其实很简单。生于京剧世家。祖父、父亲、母亲,都是京剧名家。家里每天清晨。咿咿呀呀。京胡声、锣鼓点,交织在小院,流转在耳畔。小小的她,眼里写满天赋。唱念做打,样样都学会了。年纪虽小。台风却稳。家人说她能行。她信。
16岁。那个春天。她第一次为毛主席演出《三战张月娥》。紧张。激动。更多是自豪。舞台上,身段利落,嗓音清亮。台下掌声雷动。毛主席点头,周总理称赞。梅兰芳大师亲自上台,紧紧握住她的手。说了三个字——“好演员”。那一年,她成了上海京剧院的新星。前途一片光明。
1963年,机会来了。齐淑芳跟随剧团,赴西欧演出。《火凤凰》《三战张月娥》,连演数场。场场爆满。高价站票。观众席上,掌声、喝彩、鲜花……她第一次感受到,京剧的魅力能跨越国界。那一刻,她相信。中国的艺术,可以走向世界。
但生活,总有意外。事业如日中天时,爱情也悄然降临。常任指挥龚国泰,才华横溢。两人因戏结缘。没有盛大的婚礼。只有排练厅角落里的承诺。她拼事业。他默默支持。多年不敢要孩子——怕耽误她。她怀孕后,选择打掉。只为了不影响排练。龚国泰心疼。但没多说。只陪着她。一直。
直到那一年。一次公派赴美演出。她和三十余位演员,做出了一个惊天的决定。留在美国。理由很简单。宣传中国文化。永不回国。那时的她,自信得近乎骄傲。面对质疑,她只说了八个字——“文化交流而已”。但国内,舆论哗然。上海京剧院,痛心疾首。家人、朋友、同事,难以置信。龚国泰,彻底崩溃。
“在美国刷盘子,都比国内挣得多。”她说。是气话吗?还是无奈?没人知道。有人骂她——“吃里爬外”。也有人说,她只是追求更好生活。可是,美国的月亮,真的比中国圆吗?
现实很快给出答案。刚到美国时,京剧团风光一时。演出火爆。后来呢?语言不通。文化隔阂。观众越来越少。演出没人看。卖艺无人捧场。日子开始难过了。演员们各奔东西。有的刷盘子。有的刷厕所。有的在餐馆做帮工。生活压力大。理想,渐渐模糊。京剧团解散。她也跑去刷盘子。可她不认输。还留着那口气。说哪怕刷盘子,也要留在美国。
日子最难时,她遇到了殷承宗。华裔钢琴家。伸出援手。出资帮她重组剧团。帮她们拿下“绿卡”。京剧团又活了。她叫回了老团员。成立了“齐淑芳京剧团”。还获得美国政府免税资格。她不再固守传统。尝试将芭蕾动作融入踢枪。尝试用英文唱京剧。有人质疑她。美国观众却越来越多。京剧,在异国他乡。有了一点点新生。
1992年。林肯中心户外艺术节。她带着《白蛇传》《三叉口》登场。三千观众。冒雨撑伞。掌声雷动。那是她出国后,第一次真正意义上的成功。后来,剧团在美国各地巡演。一个月,十座城市,十三场演出。她获得了美国传统艺术最高成就奖。京剧,也在美国有了属于自己的小天地。
可外表的光鲜,掩盖不了内心的孤独。她年过六旬。选择回国。没有高调宣布。没有媒体采访。只是悄悄定居上海。以艺术家的身份,回归。她把自己的一身本领,倾囊相授给京剧后辈。每天清晨,依然早起练功。耍枪。走台。照片里,她精神矍铄。像五六十岁。她说,京剧是她的命。
有人质疑她——当年“永不回国”,如今为何悄然归来?她不解释。只是微笑。把全部精力,给了舞台。给了徒弟。她说过,艺术无国界。可她明白,根在中国。她的徒弟们,如今也在海内外,为京剧事业贡献力量。她的经历,是一段传奇。也是一面镜子。
有人说她错了。吃里爬外。对祖国不忠。也有人说,她只是追寻梦想。漂泊半生,终究归来。或许,对错本无定论。每个人的选择,都有自己的理由。只是,时代在变。京剧也在变。那些年,她带着京剧走向世界。也带着世界的新鲜空气,吹进京剧。
今天,中国京剧依然在世界舞台上绽放光芒。越来越多的年轻演员,走出国门,传播中国文化。祖国的强大,是后盾。也是归宿。无论身在何方,心中那份对中华文化的热爱,永不改变。一个中国原则,根植于每个中华儿女心中。
齐淑芳的故事,不是一个人的悲欢离合。是中国京剧的缩影。是时代洪流中的选择。是每一个漂泊者,最终回望故土时的那句——“我还是最爱中国”。京剧未老。人心未变。她用一生,为中国京剧写下篇章。至今,依然唱响。
岁月流转。舞台有限。艺术无限。她用一生,证明了——无论走多远,根,终归是中国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