温馨提示:本站为该正规票务导购网站,提供梅兰芳大剧院票务中心正规的购票信息展示。
你现在的位置:首页 > 演出资讯  > 音乐会

寒冬里再传来噩耗!著名京剧表演艺术家刘志广去世,一辈子不识谱

更新时间:2025-07-26 14:03  浏览量:1

2024年1月6日,天津环湖医院的走廊里安静得让人慌张。刘志广走了,90岁。外头风吹透骨,戏曲界的那一阵沉闷,似乎远比真实天气还要更冷一点!有谁能想到,仅仅前一天,香港的柳俊江骤然离世,演艺圈明明都还没收拾好情绪,这下只剩后知后觉的愣神和哽咽。京剧的老段子谁都听腻了,可人没了,话就开始变轻了。活着能再听一出,他哪怕只动动嘴皮子,也还是那个令人念念不忘的“谭派真传”。

每次想起刘志广,都绕不开他那嗓子。老朋友们喜欢半开玩笑地说,一嗓门下去,不分春夏秋冬,舞台边上的地砖都跟着颤两下。怪不怪?其实不怪,80多岁还能叫出那股劲的,如今能找出几个?叫他“张嘴就来”,不是贬他不学谱,是羡慕他。他也不会解释这么多,随你咋说。他白天吊嗓,晚上要有演出,连氧气面罩都不舍得摘太久,有次还挂着点滴也得唱!这算啥敬业?明明是固执。艺术就是这么不讲道理,那怕只是一处小唱段,他都死磕到底。一条路走到头会不会撞墙?他管你呢。

细数起来,刘志广和普通人也没什么两样。小时候贪玩,喜欢蹲窗台上听大人们聊戏。十岁那年机缘巧合,被一位韩连宴老师收做徒弟,学起《黄金台》和《黄鹤楼》来竟然还挺有模有样。家里苦?其实不是,刘家虽说只是橡胶厂的小工,可也不至于揭不开锅。可家里人总觉得这唱戏的买卖,不体面。孩子要混饭吃?那得另说。那年代当个“戏子”,不光是辛酸,更多其实是尴尬。韩老师两次上门,都被刘家客气推了回去。

可戏瘾一上身,就像夏天闷热下贴背的汗,甩也甩不掉。十五岁进橡胶厂干活,饭罢偷溜去“京剧团”打杂。几个月下来,被人一逮,后台问他:“真喜欢唱?”他点头。后来人家都说是命。那时候没那么多选择,你想体体面面,还是要过日子。新中国成立了,风气变了。唱戏的成了“文艺工作者”,还有正式编制,人人都盯着饭碗。刘志广的机会,也是赶上了。

1958年天津京剧团招人。老艺人杨宝森、丁至云、厉慧良坐镇,年轻点的想进团没点真把式还真不敢。刘志广进团,厉慧良就瞅上他了。有一出《长坂坡》,硬是把这个小年轻推到“刘备”这角儿上。赌的不只是信任,更像是当面给他撑腰。有时候命运和机遇就这么说不清,偏偏他总能接得住。后来的事实证明,他这新鲜劲可没被慢慢磨掉,反倒更带劲。

艺术生涯永远是单行道。厉慧良比刘志广大十一岁,小的时候就被叫“神童”。厉家五虎顶着家门的名头,走到哪儿都被轰。而刘志广能跟着这样的人奔波南北,湖南、湖北、广东一趟趟地跑,戏台上是教室,后台是讲堂。没人刻意宣扬,反正一个动作,一个眼神,都是学问。谁会想到几十年后的后辈,还在背后琢磨他的身段?谁会记得他凌晨起嗓,草草扒拉两口粥又上场?其实没人真在意,多半都是事后诸葛亮罢了。

可真正能让刘志广脱胎换骨,还是轮到谭富英出场。60年代初,苏世明提了个“能人”给谭老师过目。谭富英不傻,“我要先听他唱”。就这样,一出《乌盆记》,刘志广把谭富英唱得动了心绪。后来拜师仪式搞得大张旗鼓,业内都轰动。你可以说他走运,也可以说他争气。到底还是人凭艺活,天赋这玩意说多了矫情,可没天赋的真就没人搭理。

师徒之情总绕不过去。谭老师一有空就亲自教他,时常饭都不让他下饭桌,每逢这事刘志广都感慨,嘴上却很吝啬表达。有人说他太慢热,其实骨子里比谁都软。有一次北京排戏下雪,刘志广嗓子干了,他倒没说啥。谭老师特地沏了菊花茶让他润嗓。现在看,这点小事要搁网上都能发酵成热点。那会儿哪有?全靠人和人之间的一点默契。他还把课堂笔记夹在卧室门后,只要谭老师说过的话,他都偷偷记下来。

张嘴能来,这事儿在外行听着神奇,其实行里不稀罕。刘志广不认谱,记性却出奇地好。你叫他绕《辕门斩子》,能来。他还喜欢改腔,明明一段熟路,硬要走岔出来。记谱师傅边听边记,他就边唱边琢磨。这种自信背后是死磕,他老婆有次偷听,说他其实在卫生间里也小声练腔。结果几十年后他还能哼起当年的段落,倒是成了“活曲谱”。你说服不服气?谁能想到,如今这路数反倒在年轻演员里很少见。

演当代戏那会儿,他完全放开了。1964年《六号门》一唱,天津旧友给他提意见:“你这丁占元活色生香!”他还有点不好意思。到了样板戏时代,《红灯记》场场爆满,台底座无虚席。舆论转了一圈,齐刷刷夸他根红苗正,没历史包袱。可有时候,“没包袱”本身就是最大的幸运。他也不觉得自己有多铁饭碗。那阵大家都谨小慎微,再“红”的人风向说变就变。

1976年后,传统坛子又热闹起来。他接连主演各路大戏,观众们直呼过瘾。可私下他自嘲,有的戏其实自己也没那么熟,硬着头皮上台。也许演员的心,总是被动摇和自省拉扯着。他的新编《清宫秘史》里,还演李莲英,一身太监装,走起路来格外讲究。观众说像极了真实的太监,“阴柔中带着机变”,这是褒还是贬?反正没人敢问。那一次他家老伴专门赶来捧场,看完后说:“比演刘备时还厉害。”刘志广嘿嘿一笑,像个小孩一样害羞。

妻子这茬绕不过去。同行们都说,每个牛艺人的背后都有个憋屈的女人。刘志广大半辈子不管家,活都丢给爱人。说是妻子,其实俩人像搭伙过日子那样简单。每次刘志广回家,再晚那盏灯都亮着,一杯蜂蜜水等着。天冷了水就多放点温,嗓子哑了还专门去药店买胖大海和梨膏糖。别看她也不识谱,这份稳妥劲儿,比啥都靠谱。

他说自己离不开这点温热,也有人说这是装深情。谁知道到底算不算真情?家庭和事业掺着熬,蜜也苦。可几十年下来事情就这样滑过去,真假不重要。舞台上刘志广叱咤风云,台下只剩一个老爷子和茶几上的蜂蜜杯子。有人羡慕,也有人觉得不过如此。

谁能想到呢?其实他老来脾气更糟。身体不行,脾气倒是上来了。常有人劝他收收心,别再吊嗓子。他不听。有时候一起合唱团的大妈们都忍不住调侃:“刘老师,您这么拼是想练成不死鸟?”他不爱搭理,拧着,偏执。就像他坚持吃饭要配一颗腊八蒜一样,说不出理由,只是习惯。

数据说2018年全国活跃的京剧演员不到2000人,从业者断代现象日益严重——年轻人不怎么看传统戏了。国家大剧院的演出平台调研也显示,京剧平均观众年龄已经在45岁往上。刘志广退休后依旧坚持唱戏,天津本地小剧场门票卖得还凑合,八成观众是头发花白的老人。他未必在意,大家说老艺术家要退居幕后,实际他是舞台灯光最后灭的时候才走的。

这段人生看似顺风顺水,却处处有暗礁。艺术上的成功并非一帆风顺,刘志广有过动摇,也曾想就此罢手。在“文革”期间,整个京剧界风声鹤唳,许多戏班被迫解散。可偏偏他又挺过来了。有人觉得他善于自保,其实是命好?也许吧,偏见和误解夹杂着运气,谁也说不准。

直到今天提起刘志广,有人说他是活字典,有人却觉得这种模式早该淘汰。他是传统的最后一粒火种,也可能只是被运气选中的幸运儿罢了。世道瞬息万变,新一代演员已不再模仿他的路数。观众对属于刘志广的审美认知,也逐渐变成了遥远的想象。

但转念一想,谁有资格定义一个人的价值?也许明天还会有比他更厉害的京剧演员出现,也许永远都不会了。过去的那些绝活、诀窍、遗憾,愿意记起的就会记得,愿意遗忘的说不定哪天就什么都不剩了。至于刘志广留下的标记,比如“张嘴就来”、“蜂蜜水”、“不识谱”,名字背后没人再咀嚼那些细节……也无所谓。

所以整个故事,归根到底只是一段并不完美的人生。刘志广曾经在舞台上唱得风生水起,也曾怀疑过自己是不是该唱下去。他熬过大时代的波折,也被小家庭温情滋养。他用半辈子完成了自己的愿望,最后留下一些戏迷口口相传的段子和动作。舞台上曾经的灯光灭了,不远处的蜂蜜水味道还在。故事就到这,愿懂得的人,记住就好。

场馆介绍
名称:梅兰芳大剧院命名:以中国京剧艺术大师梅兰芳先生命名建筑面积:13000余平方米地理位置:北京西城区官园桥东南角,西二环和平安大道的交叉点建筑层数:地上5层,地下2层隶属:中国国家京剧院特点:集传统与现代... ... 更多介绍
场馆地图
北京市西城区平安里西大街32号
乘107,118,19,209,392,685,693,701,特4路等至车公庄西下车,或
梅兰芳大剧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