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戏台》这部电影讽刺了谁,大家能不能来对对号入入座
更新时间:2025-07-26 02:54 浏览量:1
看了网上有介绍一部电影,名字叫《戏台》,电影里有这么一个情节:一个送包子的伙计,到了戏场的后台送包子,看到戏服好奇,就偷穿了戏服,还唱了几句,喊了几嗓子,因为以卖包子为职业,嗓门比较大,就是胡唱瞎唱的几句,让一个大军阀看中了,就认为他唱得好,就非得赶着这个卖包子的大嗓门上台唱戏,还把戏班里的台柱子给顶替了,大军阀不听唱戏专业的台柱子,非听卖包子的唱戏。这个大军阀不但听戏,还乱改戏。
有人说《戏台》这个电影拍得好,能引起大家的共鸣,我觉得他很重要的是有生活提炼,符合艺术的规律,源于生活高于生活,有艺术的真实,才让大家觉得有启发,有教能意义,在生活里给自己对对号,入入座。
网上有人说,三个职业没有半路出家,全靠童子功,其中一个就是京剧。有人说:京剧是中国人文化里的瑰宝,是国粹,偏偏就有人唱反调,说京剧是最大的地方戏。别的地方戏我能唱,京剧这个地方戏我也就能唱。
唉!你别抬杠,现实中有人唱出来的京剧还就有人爱听。京剧是高雅的艺术嘛,如果我说听不懂,那么别人就笑话我,所以我有钱了,就得去听戏。至于听谁唱的,我有钱我就说了算了。
在电影《戏台》里,一个大军阀,大老粗,还有可能不识字,你听什么京剧啊,噫噫呀呀的大半天,一句台词没唱完,这个时间要是放到战场上,能打一个冲锋了。但是呢,这么有钱有地位了,不能让别人笑话听不懂京剧,谁唱的,无所谓,那个卖包子的大嗓门我就听着有特点,听着合我的意,就让卖包子的给我唱一台戏,我爱听,别人管不着,我的钱花给谁我说了算。
电影《戏台》里的故事背景放到了民国军阀混战时期,到了今天,大家有钱了,社会也文明自由了,见了地位高的人也不用低三下四点头哈腰了,是不是也要任性一点儿呢?我就爱听戏你能怎么着,我不但爱听戏,我还能改戏,我不能导演一场戏,我有钱我任性你能怎么着。
从这一点上,我就感觉《戏台》这部电影真有艺术的真实,在以前的时候,我们讲文艺理论,认为欣赏艺术也是对艺术的二次创作,你有一定的艺术水平,才能真正地欣赏好一个好的艺术作品,在改革开放后,特别是有网络了后,我们社会上原来的那些老的艺术作品没有市场了,而按照原来的艺术理论认为是好的艺术作品却没有市场了,这与欣赏艺术的人水平下降有关。
80年代后,武侠小说和言情剧大行其道,原来以读中西方名著为荣的人们渐渐少了,看没有营养的武侠剧或者在网上刷段子的人却多了起来。莫言中了诺贝尔文学奖后,读者才大约有170万,而金庸的读者数量保守估计也得二三亿,这是为什么?传统的艺术品欣赏起来太费时间和精力,而现在的这些人说只是图个乐,图乐的结果就是大家普遍的艺术水平的下降和修养的降低,表现在社会生活中,就是社会的不稳定,进而是人人没有安全感。
而习惯了这种生活后,而人们的生活质量可能随之有了变化,就是觉得吃着大街上的麻辣烫舒服,看不起饭店里的九转大肠,老字号的大饭店经常倒闭,大街上的烧烤店哪天都红火,还有可能会振振有词:你说九转大肠高尚却没有人愿意花钱吃,烧烤摊麻辣烫你说不高雅,而天天有人排着队吃!这理没法说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