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津京剧院六位一级演员同台竞技,谁才是你心的犁园顶流?
更新时间:2025-07-24 16:13 浏览量:1
渤海之滨的天津卫,历来是京剧的"码头重镇"。自1956年天津京剧院建院以来,这片舞台就没缺过好戏与名家。如今活跃在津门戏台上的6位当红角儿,个个都是国家一级演员,人人都有压箱底的绝活。他们或演绎青衣的婉转,或展现武生的刚劲,用一招一式续写着京剧的百年传奇。今天咱们就来细品这六位名家的舞台风采,看看谁才是你心中最亮的那颗梨园明珠。
王艳:梅尚合璧的"双面青衣"
1976年出生的王艳,是天津京剧院当之无愧的"当家花旦"。她身上最独特的标签,是同时驾驭梅派的雍容与尚派的刚劲——要知道,梅派讲究"珠圆玉润",尚派追求"脆劲爽利",能把这两种风格捏合得浑然天成的演员,在当今京剧界屈指可数。
1997年拜入刘秀荣门下后,王艳的戏路越走越宽。在《白蛇传》里,她演的白素贞既有断桥哭腔的缠绵悱恻,又有盗仙草时的英气逼人;《穆桂英挂帅》中,她把穆桂英从少女到元帅的蜕变演绎得层次分明,尤其是"猛听得金鼓响画角声震"的唱段,字正腔圆里带着一股子杀伐决断的气场。
戏迷们常说王艳的表演"有嚼头":眼神流转间是梅派的含蓄,身段翻转时是尚派的利落。这种"双面性"让她在《谢瑶环》中尤为出彩——大堂审案时的刚正不阿,与太湖边的柔情似水,两个极端的气质在她身上完美融合,难怪有人说"看王艳演戏,就像品一杯层次丰富的好茶"。
吕洋:程派唱腔里的"断肠人"
如果说王艳的戏像春日繁花,那吕洋的程派艺术就是深秋冷月。1979年出生的她,嗓子里自带一股"凄美感",这种天赋让她在程派传人中显得格外突出。2011年拜李世济为师后,她把程派"声中无字,字中有声"的精髓吃透,成了当今程派青衣的代表人物之一。
吕洋的《锁麟囊》是出了名的"听哭人"。"春秋亭外风雨暴"那段二黄慢板,她唱得低回婉转,每个字都像带着露水的叹息;到了"这才是人生难预料"的转腔,又陡然生出几分苍凉,把薛湘灵从富贵到落魄的心境转变唱得入木三分。有老戏迷评价:"吕洋的嗓子能'勾魂',听她唱程派,就像在寒夜里听风吹过竹林,明明是冷的,却让人忍不住靠近。"
除了《锁麟囊》,她的《荒山泪》更是把程派的"悲"推向极致。剧中张慧珠面对家破人亡的绝望,在她的演绎下不是歇斯底里的哭喊,而是压抑到极致的呜咽——水袖一甩是无奈,眼神空洞是绝望,连台步都透着"一步一踉跄"的破碎感。难怪有人说"看吕洋演《荒山泪》,得提前备好手帕"。
黄齐峰:厉派武生的"活武松"
在京剧舞台上,武生是最考验真功夫的行当,而黄齐峰无疑是当今武生界的"硬核代表"。1976年出生的他,师承厉派武生名家苏德贵,把厉慧良先生"武戏文唱"的理念发挥到了极致。看他的戏,既能感受到拳脚相加的震撼,又能品出人物的细腻情感。
《武松》是黄齐峰的拿手好戏。"打虎"一场,他的身段堪称教科书级别:耍枪时"枪花"密不透风,翻筋斗时落地悄无声息,尤其是"醉打蒋门神"的醉拳,看似东倒西歪,实则每一招都暗藏章法。更难得的是,他把武松的"猛"与"义"演得层次分明——景阳冈上的霸气,狮子楼里的怒恨,蜈蚣岭的决绝,每个阶段的武松都有不同的精气神。
《艳阳楼》里的高宠,更是他的"炫技之作"。单枪挑滑车的"僵尸摔",他能做到落地时纹丝不动;枪挑四将的"连续旋子",转速快得让人看不清身影。但他从不用技巧炫技,而是让每个动作都服务于人物——挑滑车时的咬牙切齿,是英雄末路的不甘;临终前的回望,是对家国的牵挂。难怪有人说"黄齐峰的武生,是用骨头刻出来的"。
闫虹羽:刀马旦里的"美战神"
在京剧行当中,刀马旦既要能打,又要能美,闫虹羽就是这种"刚柔并济"的典范。出身梨园世家的她,天生就带着舞台灵气,2012年拜师沈世华学习昆曲后,更是把昆曲的柔美融入京剧的飒爽,形成了独树一帜的风格。
《盗仙草》里的白素贞,是她的"成名作"。开打时,她的"枪花"与"出手"干净利落,尤其是"翻身卧鱼"的动作,柔软中带着力量;而面对南极仙翁时,眼神又瞬间变得楚楚可怜,把白素贞救夫心切的情感演得淋漓尽致。有戏迷形容:"闫虹羽的刀马旦,就像带刺的玫瑰——远看是锋芒,近看是芬芳。"
她的《战金山》更是把"美"与"勇"结合到极致。饰演梁红玉时,她的"擂鼓"身段堪称一绝:鼓点急促时,眼神如电,身段如风;鼓点放缓时,又透出几分女性的坚韧。尤其是"金山战罢江水寒"的亮相,翎子一抖,披风一甩,既有女将的威风,又有美人的神韵。难怪有人说"看闫虹羽的刀马旦,眼睛都不够用"。
赵华:马杨合璧的"儒生气质"
老生行当里,马派的潇洒与杨派的醇厚,向来是很难融合的两种风格,而赵华却把这两者捏合得恰到好处。1976年出生的他,先后拜程正泰、张学津为师,在《三娘教子》《游龙戏凤》等剧目中,展现出"儒老生"的独特魅力。
《游龙戏凤》里的正德皇帝,最能体现他的风格。面对李凤姐时,他的念白带着马派的俏皮,"自那日与六姐相见一面"的唱腔,尾音微微上扬,把皇帝的风流倜傥演得活灵活现;而到了"龙凤呈祥"的正经场合,又切换成杨派的稳重,唱腔浑厚有力,尽显帝王威仪。这种"切换自如",让人物瞬间立了起来。
《盗宗卷》中的张苍,更是他的"走心之作"。面对吕后的威逼利诱,他的表演没有夸张的肢体动作,全靠眼神和唱腔传递情感:"听说是国太要宗卷"的导板,唱得低沉压抑;"俺张苍年迈难把旨遵"的转腔,又带着几分倔强。有老戏迷评价:"赵华的老生,就像一位满腹经纶的老先生,不用高声说话,自有分量。"
李宏:老旦行当的"千斤力道"
老旦唱的是"苍劲",拼的是"底气",而李宏的嗓子里,仿佛藏着一股"千斤力道"。1977年出生的她,1995年拜李鸣岩为师,把老旦的"苍"与"慈"演绎得入木三分,《遇皇后》《李逵探母》都是她的看家戏。
《遇皇后》里的李后,是她的"镇场之作"。"想当年在皇宫何等安好"的二黄原板,她唱得苍凉悲壮,每个字都像从牙缝里挤出来的,把李后的冤屈与愤怒唱得淋漓尽致;而见到包拯时的"老身我今年六十一岁",又瞬间切换成老妪的虚弱,声音颤抖中带着期盼。这种"收放自如",让观众跟着揪心。
《李逵探母》中的李母,更是把"慈"字演活了。面对久别重逢的李逵,她的念白带着几分絮叨,"儿啊你可回来了"的语气,像极了村口盼儿归的老母亲;而临终前的嘱托,声音虽弱,却字字千钧。有戏迷说:"听李宏唱老旦,就像在听自家奶奶说话,亲切又有力量。"
这六位天津京剧院的名家,就像京剧百花园里的六朵奇葩:王艳的梅尚合璧,吕洋的程派冷月,黄齐峰的武生硬核,闫虹羽的刀马惊艳,赵华的儒老生风骨,李宏的老旦力道,各有各的精彩,各有各的拥趸。
其实对戏迷来说,"谁最闪耀"或许并不重要。重要的是,在天津京剧院的舞台上,这些一级演员们还在坚守着京剧的传统,还在用一招一式、一腔一调,让这门古老的艺术焕发新的生机。
那么问题来了:这六位名家的戏,你最爱看哪一出?你心中的"梨园顶流"又是谁?欢迎在评论区聊聊你的看法——毕竟,好戏不怕品,名家不怕比,咱们戏台底下接着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