叛逃美国20年,82岁回国捞金?京剧大师晚年落魄真相
更新时间:2025-07-18 02:30 浏览量:2
她曾是梅兰芳亲赞的“京剧神童”,带着整个剧团冲出国门扬眉吐气,却在巅峰时刻抛下丈夫和事业远走美国。
如今年过花甲的她选择回国定居上海,这到底是怎么回事呢?
齐淑芳出生在上海滩响当当的京剧世家,家里爷爷、爸爸、妈妈全是角儿,她大嫂张美娟更是个狠角色,号称“中国第一女武旦”,这丫头打小就泡在戏班子里,听着锣鼓点长大。
别家孩子哭闹要糖吃,她蹲在墙角琢磨怎么翻跟头;别人放学疯玩,她对着镜子练眼神,十四岁那年考进上海戏曲学校,老师都说这孩子骨头硬、悟性高,是块唱戏的好料。
要说齐淑芳的成名之路,那可真是踩着刀尖过来的,十六岁给毛主席演《三战张月娥》,台上三男一女的对打戏,毛主席看了直摇头:这不公平!硬是让人改了剧本。
后来在民族文化宫演出,周总理瞧着台上蹦蹦跳跳的小姑娘直乐:这丫头眼里有股子虎劲儿!梅兰芳大师更是夸她后生可畏,这番评价,够现在的流量明星吹一辈子了。
真正让她红遍全国的,还得是《智取威虎山》里的小常宝,这个机灵勇敢的猎户姑娘,被她演得活灵活现,那时候全国人民都迷样板戏,齐淑芳的名字成了票房保证,各地剧院抢着请她演出,连站票都得加价买。
这姑娘也是真拼,为练功腿上绑沙袋跳台阶,嗓子哑了就灌生鸡蛋,别人睡觉她练嗓,硬是把武旦的绝活练成了看家本领。
齐淑芳的丈夫龚国泰是上海京剧院的指挥,俩人因为排戏看对眼,那时候谈恋爱可不像现在,没车没房没婚礼,连顿饭都没请,直接领了证就算完,婚后好几年不要孩子,就怕耽误演出。
有回排《磐石湾》,她明明怀了孕还坚持上台,结果孩子没保住,龚国泰虽然心疼,但更怕伤了她的心,只能默默把眼泪往肚子里咽。
1988年,上海京剧院公派齐淑芳去演出《智取威虎山》,她带着全团三十多号精英浩浩荡荡去了美国,首演那天,林肯中心的观众席坐得满满当当,喝彩声差点把屋顶掀翻。
演出结束那晚,团员们聚在后台又哭又笑,觉得总算把国粹扬眉吐气了,谁承想第二天清早,齐淑芳把护照往包里一塞,带着大伙儿直奔移民局。
这决定可捅了马蜂窝!国内舆论炸开了锅,说他们“叛国”“吃里扒外”,上海京剧院连夜开会,发现整个剧团的核心力量全跑了。
龚国泰接到消息时,手里正攥着给妻子买的生日礼物,整个人跟被雷劈了似的,而齐淑芳连个解释都没有,只在电话里说了句,出去宣传文化总得有人先探路。
头几年在美国的日子,真应了那句“理想很丰满,现实很骨感”,语言不通不说,观众压根看不懂京剧,他们租个小剧场演出,上座率连三成都不到。
最惨的时候,齐淑芳带着人在街头卖艺,十个人看表演,九个掏不出钱打赏。
有次在餐馆打工,老板看她干活麻利,开玩笑说:你这甩水袖的手艺,要是用来擦桌子,早该升经理了,齐淑芳咬着牙干了三个月,硬是把洗碗工干成了领班。
1992年,华裔钢琴家殷承宗听说了他们的窘境,主动伸出援手,这老爷子不简单,当年《黄河钢琴协奏曲》就是他闯出来的名号,他不仅帮着办绿卡,还出钱组建了“齐淑芳京剧团”。
有了正经身份,他们开始接到大学、社区剧院的演出邀约,齐淑芳发现,老外看京剧就像看杂技,光有武打不够,还得加点新鲜玩意儿,她琢磨着把踢枪动作改成交叉换位,武打场面配上芭蕾托举,连唱腔都掺了点英文单词。
真正让世界记住他们的,是1997年林肯中心的雨中演出,那天《白蛇传》的舞台刚搭好,天上突然下起暴雨,工作人员急得团团转,齐淑芳却一拍大腿:老天爷给咱们造气氛呢!
三千多名观众撑着伞看完了全场,谢幕时掌声雷动,有人甚至站起来高喊"Bravo!",《纽约时报》破天荒用整版报道:来自东方的神秘艺术,让百老汇的聚光灯都黯淡了。
齐淑芳带着剧团跑了三十多个国家,纽约地铁站里、洛杉矶唐人街、巴黎塞纳河畔,到处都留下过他们的戏服水袖。
最让她骄傲的是培养了批混血徒弟,有个金发碧眼的姑娘把《三岔口》改成交响乐版,居然在卡内基音乐厅演了满座。
2008年汶川地震那天,六十四岁的齐淑芳突然买了张回国的机票,她在废墟上清唱《智取威虎山》,嗓子都喊劈了,有记者拍到她蹲在临时安置点教孩子们练功,脚边放着没拆封的止痛贴。
从那以后,她每年都要回国几个月,在上海戏剧学院带研究生,给社区京剧班当顾问,有学生问她怎么练功,她二话不说脱了鞋,在水泥地上示范"云手",脚底板都磨出血泡了。
如今在上海复兴中路的公寓里,每天清晨五点准时响起京剧锣鼓点,八十多岁的齐淑芳照例要练三小时基本功,压腿、踢腿、走圆场,动作利索得让年轻人都自愧不如。
她办公室墙上挂着梅兰芳送的字画,旁边贴着纽约剧团的演出海报,有记者问她这辈子最后悔的事,她摆摆手,要是能重来,我还会带着《火凤凰》飞出国门,只是不该把丈夫一个人丢在国内,
齐淑芳到底是叛逃还是宣传文化?或许只有她自己知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