温馨提示:本站为该正规票务导购网站,提供梅兰芳大剧院票务中心正规的购票信息展示。
你现在的位置:首页 > 演出资讯  > 舞蹈芭蕾

被骂'吃里爬外'30年,她却让京剧在美国扎根,如今年过花甲归来

更新时间:2025-07-16 20:00  浏览量:1

她曾为毛主席和周总理演出,是梅兰芳口中的"后起之秀",前途不可限量。

可就是这样一位杰出的艺术家,却在1988年带着30名演员"叛逃"美国,抛下丈夫和祖国

如今年过花甲归来,有人骂她"老了想起回国捞金",也有人赞她"用一生诠释文化使者"。你怎么看?

2025年春天,一段视频在网上悄然流传。画面中,一位82岁的老太太在上海的练功房里练枪,招式干净利落,气力不减当年。

她不是别人,正是当年风靡全国的"小常宝"——齐淑芳。一代京剧名角,样板戏代表人物,却曾在1988年带着全团30多人集体滞留美国。

齐淑芳的家境,说起来让人羡慕。她出生在一个真正的京剧世家。哥哥是京剧院的副院长,大嫂张美娟是国内第一武旦,三哥也是武生名角。

从小耳濡目染,家里满是刀枪把子,戏服戏谱。她不像有些孩子,小时候哭着闹着不愿学戏。她练得特别苦,却从没叫过一声累。

17岁那年,她考进上海戏曲学校,成了正式的武旦学员。1970年代,她在《智取威虎山》等剧中先后担纲主演,台上一亮相,观众席掌声雷动。

当时业内很多老先生都对她点赞,甚至连梅兰芳都曾看过她的戏,连说"后生可畏"。她是那种,不靠关系,不讲背景,只靠实力出圈的角儿。

可就在她事业如日中天的时候,1988年那个夜晚,一切都变了。演出刚刚结束,她做了一个改变30多人命运的决定——滞留美国,不回国了。

这消息传回国内,整个京剧界都炸了锅。报纸铺天盖地报道,舆论一边倒地骂,说她"叛国""忘恩负义",还有人直接扣帽子"吃里爬外"。

可她为啥要这么做?这里面的门道,可不简单。说起来,这事儿公说公有理,婆说婆有理

一方面,那时候国内环境不比现在,改革开放刚起步,文化圈子里的条条框框多。京剧这行当虽然受尊重,但挣不了啥钱,发展空间也有限。

齐淑芳在国内已经是顶尖了,再往上走没啥路。就像是在安全的池塘当大鱼,还是到大海里拼搏?她选择了后者,哪怕明知山有虎,偏向虎山行

另一方面,美国那边机会多,她可能觉得在那儿能让京剧走得更远。80年代不少人向往国外的生活,觉得那边自由、有奔头。

这决定代价不小。她老公龚国泰没跟团去美国,听说这事儿后心态崩了,俩人婚姻直接玩完。国内舆论把她批得体无完肤,圈里人也大多跟她划清界限。

她在美国也不是一帆风顺,刚去那会儿语言不通,文化差异大,演出机会少得可怜。30多个演员里,有人干起了洗碗工、搬运工。

她自己也在餐馆刷过盘子。这从台柱子到刷盘子,落差不是一般的大。但就算这样,她也没放弃。刷盘子的手还要练水袖,再苦也不能让人以为京剧是笑话

在美国头几年,齐淑芳日子过得苦。她拉着团员们成立了"齐淑芳京剧团",开始在美国闯荡。刚起步那会儿惨得很,没人捧场,观众稀稀拉拉。

最惨的时候,她们在唐人街的角落里唱《智取威虎山》,一天收入不足20美元,连吃饭都成问题。让老外听懂京剧,比登天还难。

后来她找到点门路,在华人钢琴家殷承宗的帮助下,剧团慢慢有了起色。她挺聪明,知道美国人看不懂京剧,就改编剧目,加了英文解说。

她琢磨着西方观众的欣赏习惯,在表演里加入了芭蕾舞的托举动作,让舞台呈现更具视觉冲击力。这些创新起初也遭到质疑,但效果却很明显

1990年代,她带着剧团登上了林肯艺术中心的舞台,演了全本《杨门女将》。这在美国可是个大场面,《纽约时报》还专门写了报道。

从街头没人理,到一票难求,齐淑芳硬是凭着一股子倔劲儿,把京剧在美国站住了脚。从门可罗雀到一票难求,这中间的酸甜苦辣,只有她自己知道。

她在美国的成就不是吹的。她不光演老戏,还排新戏,培养学生,把京剧的根一点点往海外扎。她带的团在纽约、华盛顿这些地方演出,慢慢有了固定的观众群

京剧这东西,本来是中国人的家底,她却让美国人也能看懂、喜欢,这份功劳谁也抹不掉。她成了继梅兰芳之后,第二位登上百老汇的中国京剧艺术家。

2008年,齐淑芳65岁,第一次回国探亲。面对当年的争议,她没多解释,低调得很。很多人问她:"后悔吗?"她笑笑不说话。

2010年,她正式决定回上海定居,偶尔回陕西老家看看。她回来不是养老的,每天还坚持练功,嗓子喊开了,身段也不拉下

她还教学生,把几十年的经验传下去。2025年春天,网上流传那段她82岁在上海练功房练枪的视频,动作利索得很,看不出是八旬老人。

她回国后没大张旗鼓宣传自己,但也没闲着。她的学生在美国演出,延续着她在海外的努力。她用行动证明,京剧这门艺术在她心里从来没放下过

国内对她的态度也缓和了不少,有人开始客观评价她当年的选择,觉得她是为了京剧好。时间是最公正的法官,争议如潮水,真相如磁石

现在再看这一切,她当年被万人唾骂的选择,或许改变的不只是她一个人的人生。她用一辈子下了一盘很大的棋,为京剧的国际化铺了路。

她不是完美的人,1988年的决定伤了不少人的心,她自己也付出了代价。但她也没彻底倒下,反而用几十年证明了自己的价值。

她不是叛国者,也不是圣人,就是个爱京剧、敢拼敢闯的女人。她的选择让人争论不休,但她的贡献摆在那儿,谁也抢不走

每个时代都需要一些"出格"的人,用争议为后人趟出新路,用坚持证明选择的价值。

随着文化自信增强,我们对文化传播者的评价,正从道德审判走向理性包容。

如果是你,会选择安稳的体制内生活,还是充满未知的文化传播之路?

场馆介绍
名称:梅兰芳大剧院命名:以中国京剧艺术大师梅兰芳先生命名建筑面积:13000余平方米地理位置:北京西城区官园桥东南角,西二环和平安大道的交叉点建筑层数:地上5层,地下2层隶属:中国国家京剧院特点:集传统与现代... ... 更多介绍
场馆地图
北京市西城区平安里西大街32号
乘107,118,19,209,392,685,693,701,特4路等至车公庄西下车,或
梅兰芳大剧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