梅兰芳祖父留下的传奇:戏迷为他倾家荡产,他为戏迷送终
更新时间:2025-07-16 09:55 浏览量:1
1874年冬,北京城寒风刺骨。四喜班班主梅巧玲推开时小福的家门,手中捏着戏班同仁的欠薪账册。时小福沉默片刻,转身取出房契:“明日我卖宅子,钱给你救急。”
梅巧玲(梅兰芳的祖父)眼眶发烫——这已是时小福第二次变产助他,而四喜班因“国丧”停演,百余人生计悬于一线。
一、苦难淬炼的仁心:从“手纹打平”到“景和堂主”
梅巧玲的童年浸满血泪。8岁被卖至江家为奴,常饿得啃食树皮;11岁辗转落入戏班恶师杨三喜之手,硬木板毒打下,他掌心纹路竟被磨平。某日昏死时,师兄罗巧福撞见其惨状,自掏赎金将他救出。罗巧福轻抚他溃烂的手背叹道:“戏是苦藤上结的甜瓜,但育人先需存仁心。”这句话刻进梅巧玲骨髓。
三十岁执掌四喜班时,他彻底颠覆梨园陈规:学徒挨打?他改请文人教《通鉴》;同业遇困?他典当戏箱发全薪。某年寒冬,武生张福祥母病无钱医治,梅巧玲当众脱下貂裘递去:“救人要紧,戏服能再置!”四喜班自此流传“班主衣裳暖,十人裹身过冬”的奇谈。
二、焚券赎当:烛火中的三千两白银
1863年深秋,扬州会馆素幡飘动。探花谢梦渔灵前,长子战兢接过梅巧玲手中的借据——整整三千两白银,近乎戏班半年收入。忽见梅巧玲将一沓借据凑近烛火,纸灰如黑蝶纷飞:“我与令尊以道义相交,岂能以铜臭辱知己?”随后又从靴中抽出二百两银票塞给孝子:“让老友体面上路罢!”在场士大夫无不垂泪,此事被李慈铭载入《越缦堂日记》:“伶人焚券,千古未闻!”
另一日,他突访寒儒方子观寓所。仆从怒斥:“主人典衣看你的戏,功名尽毁!”梅巧玲默然赴当铺,赎出所有衣物,留书警示:“闭门苦读,及第再晤。”方子观中榜后泣不成声,未及报恩便病逝。出殡那日,梅巧玲白衣麻履亲扶灵柩,二十七日素服哀悼。时人惑问缘由,他答:“世人轻贱优伶,唯他待我如国士。”
三、国丧危局:两座宅邸换百条活路
1874年同治帝驾崩,戏班禁演二十七个月。四喜班陷入绝境,梅巧玲先耗尽积蓄,再借遍钱庄。挚友时小福见状,竟卖掉宣武门外宅院,将银箱抬进戏班:“拿去!莫负了跟着咱们吃饭的兄弟!”这笔钱撑过首年国丧。
七年后慈安太后薨逝,厄运重临。时小福已无房可卖,梅巧玲咬牙抵押“景和堂”。签约当日,琴师刘天福跪拦门口:“班主卖宅,我等何处排戏?”梅巧玲扶起他轻笑:“人在,戏就在。”
这笔钱最终保住四喜班不散,而他去世时,李家铁拐斜街的“景和堂”已缩为小院,屋内唯剩戏箱与半架古籍。
四、艺革先驱:旗装戏打破百年行当
艺术舞台上的梅巧玲同样敢破陈规。当时旦行泾渭分明:青衣只唱不演,花旦重做轻唱。他在《四郎探母》中饰萧太后,头戴钿子、脚蹬花盆底,念白融青衣的沉郁与花旦的灵动,一句“双凤绕花梁”尽显辽宫威仪。保守派讥他“非驴非马”,他反诘:“萧太后是马上女杰,拘泥行当岂非削足适履?”
这番革新成就传世之作。画家沈蓉圃绘《同光十三绝》时,特让他以萧太后扮相入画——后排左二那位凤目含威的“辽国女主”,戏服下藏着打破陈规的胆魄3。更深远的是,这种融青衣唱工与花旦做派的新演法,为孙子梅兰芳开创“花衫”行当埋下伏笔。晚年他著《戏品》直言:“戏如活水,死守成法则涸。”
余音:仁义的梨园血脉
1882年冬,41岁的梅巧玲骤逝。出殡日,四喜班全体白衣执绋,沿途百姓设路祭相送。二十年后,梅兰芳在焚券故事发生地扬州演出,谢梦渔侄孙捧出珍藏的蜡封《通鉴》:“先伯祖遗命,梅家后人到此,必以书相赠。”书页间夹着半片焦纸——正是当年未燃尽的借据残角。
从被虐学徒到“义伶”宗师,梅巧玲以仁心改写梨园规则。正如罗巧福当年拯救他,他拯救了四喜班;正如他焚毁借据,后人铭记的从非银钱数目,而是烛火中升腾的道义光芒。
【参考资料】
《同光朝名伶十三绝传略》(朱书绅编,三六九画报社1943年)
《越缦堂日记》(李慈铭著,广陵书社2004年影印本)
《京剧二百年概观》(苏移著,北京燕山出版社1989年)
《清升平署戏曲人物扮相谱》(北京图书馆出版社2003年)
《国剧画报·梅巧玲专刊》(北平国剧学会1932年)
《京剧名艺人传略集》(王芷章著,商务印书馆1937年)
《栖霞阁野乘》(孙静庵著,上海广益书局1913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