温馨提示:本站为该正规票务导购网站,提供梅兰芳大剧院票务中心正规的购票信息展示。
你现在的位置:首页 > 演出资讯  > 歌剧话剧

1961年去世的他,迄今仍被封神

更新时间:2025-07-14 13:34  浏览量:1

1993年的元旦,香港的节奏像被谁调高了快门,人群笑语和鞭炮声全都撞进那家电影院。这一晚的主角,号称要炸裂“时代记忆”。银幕正中,故事还没散,人已经先沉进去了。散场一刻,灯一亮,气氛就像坠入无声冰窟。字幕贴着某某出品,观众齐刷刷发愣,谁流泪了也没人管,谁盯着天空失了神谁也无心旁顾。确实轰地一声——宝剑落地,震在耳膜。其实,姜还是老的辣,不说张国荣还是张丰毅。有人压根不记得剧情,只记得两团漩涡似的目光。

这确实是两个关于“姬别霸王”的念头——但影像只是影像,如今在剧场,梅兰芳才真是戏里的影子。程蝶衣那身霸王别姬戏服,斑斑点点折叠着历史的回声,一脚踩进虚实之间。这场戏的最后,师兄弟同台,调笑串场,“我本是男儿郎”,蝶衣就不假思索怼回来,“又不是女娇娥”。戏谑与认真交错,真真假假,就像男女主人公始终没有走出那段戏。到底什么是真的?有没有出戏并不重要。

而真正的现实远比电影复杂。屏幕之外,71年前就有个故事上演。北京第一舞台首演《霸王别姬》,主演一个叫梅兰芳的男人,饰虞姬;一个叫杨小楼的饰项羽。最初版本还挺啰嗦:虞姬自刎之后,项羽还得唱一段打戏。结果,观众一看虞姬完了,立马前仆后继地撤离,杨小楼自己在空台子上喊破嗓子,没人理他。那段还真不算“霸王别姬”,倒像“姬别霸王”。梅兰芳看明白观众心思——戏到高处就收,赶紧谢幕。最后一刀把多余的都削掉,只留虞姬刎颈,落笔成传奇。

到了电影,就变了口味。段小楼说蝶衣疯魔,只有入戏才能活下来。现实的梅兰芳又何尝不是如此?人前光鲜,高票“大名旦”;人后不过是个近视、眼皮塌、初学唱腔就把老师气跑的“倒霉蛋”。有啥了不起?但也怪,祖上传承,家道中落反而练出了动力来。再踩一脚油门,“胖巧玲”留下的影子变成他自己的线条,京剧旦角的路,好像就这么走顺了。

这里头,梅兰芳的家事盘根错节。祖父是四喜班班主兼霸王;梅兰芳起步,全是祖上的旧路子。可惜,老班路子里那点姿态,到了新中国眼里就有点别扭。偏偏,他10岁就登台,17岁瞬间爆红,怎的和“同光十三绝”谭鑫培并列?老生唱腔在北京城是聆听的信仰,懂行的“戏迷”背着舞台听戏。唱腔一响,冷不丁吼一句“好!”后排的全吓一跳。乐呵归乐呵,舞台再热闹,老大中国2011年前后——大清灭了。辫子都剪了,女眷统统跑去看小生旦角。世界变化快,让人都顾不上。

梅兰芳的崛起真算赶上了好年景。俊俏的旦角比老派青衣更好看,谁还抱着肚子死喊?他不尖不媚,温柔里有韧劲,台下老爷们也看得两眼发直。1913年沪上初试水,瞬间成“寰球第一青衣”,1918年受封“伶界大王”,1919出征日本,12天爆满,东京、大阪火到爆。日本媒体直接捧上天:“声音美、姿容美、舞又妙!”人如其名,不多说,现场太有画面。

美国那年头可安稳。一出中国戏让老美傻了眼。百老汇49街演出,“一个男人把女人演得像真女人”——外媒差点把这事印在国旗下。这边哗众取宠,那边荣誉博士拱手奉上,卓别林都要来见。艺术这玩意儿,有时真的只认脸。不论东西,能把台下几百张脸看傻了,牛的还是牛的。波摩拿、南加大两所大学齐刷刷封他博士,梅兰芳一下从台上红进了校园。

不过说到底这玩意儿太虚。鲁迅一点不客气:“梅兰芳游日游美,光在中国收敛了。”反正,梅兰芳也不回嘴,该怎么活怎么活。有意思吗?其实这一点倒像极当下观众早就警惕的风向:你红你的,我吐槽我的。天平两头摇着,看谁先站不住脚。

苏联那次,舞台手势一出,斯坦尼斯拉夫斯基信誓旦旦表示要砍掉一百个学生的手!当然,外行围观,觉得牛。业内人未必全服气,这样的虚实,没几个弄得明白。空舞台的“一推门”,“带马翻鞍”,甚至一支船桨就成了秋水,也只在京剧里成立。怪不怪?绝对怪得出奇,但观众吃这一套。可也有点奇怪,那么多年前他们怎么能都跑去看戏?当时还比现在卷多了。

四十不惑的梅兰芳,看着半壁江山都乱起来。九一八、七七事变都赶上了,北平安稳日子没得过。他骨子里其实怯,很少光明正大站台说政治,那些年他一直找借口拒绝日寇邀唱,能推则推。香港逃了几年,还是撤不掉那根紧弦。有一天不剃胡子了,身边人一头雾水,这不是他的本事。其实他早就打定主意,实在躲不过就用那两根络腮胡子糊弄人。日本人强逼出场,他就装病,打预防针把自己医死!结果全家看着,谁也没劝得住。人要是豁出去,什么都能顶得住。你说他怕死?也许吧——另一面,他拼命守住了自己的底线。

时间拖着不抬头,战争过去,胜利那一天到来。梅兰芳终于又剃掉胡子,打起精神下楼,西装革履,像几十年前的青年。八年不登台,这伤害是真的补不回来。他说损失大得永远弥补不了,有点怨气,有点无奈。可就是这样,熬下来了。怪不?

复出演出,他全身心投进练功、吊嗓、钻剧本。用的力气,比后生们都大。煤矿、工厂,工地搭台演,他也不含糊。甚至给农民下跪谢礼,情绪有点“端”。每一个场地都挤得满满当当,天黑了还没人舍得走。这个场面现在看不到了。谁能想象,一代宗师居然能做到这一步?

1959年,梅兰芳开始琢磨什么才适合十年献礼。最终选了《穆桂英挂帅》。理由呢,那里面二十年复出,与他自己八年蛰伏再登台,有几分神似。听着觉得都一样其实不对,毕竟穆桂英领兵,梅兰芳不过领剧团。可,他还是认准两个角色融合成新味,青衣和刀马旦的混搭。

1961年,在科学院为科学家表演《穆桂英挂帅》,观众本该低头看论文,结果半小时都没人翻书,全看台上。那晚,是梅兰芳最后一次登台,很多年后,回头一看,台前幕后全都是泪点。

可换句话说,他其实并不是一个随和的人。有朋友回忆,梅先生有脾气,苛求细节,动不动就扣字斟句酌。你说他虚怀若谷,我觉得他更多时候是保护自己自尊心的那一面。

1961年8月8日,京剧院里弥漫着安静的悲伤。梅兰芳去世,台下只一声轻叹:“梅先生,您把京剧给带走了。”其实没带走什么,戏还留着,观众也还在。

到了纪录片里,梅葆玖回头再看父亲,连他都说分不出戏里戏外。笑着说我看我父亲,怎么觉得他跟别的女人一样?可这是我的爹,看着又不像啊。照样子“非我即我”,非我还是我。你说戏子无情吧,可如果是他那样的坚持和反复折腾,怎么解释?

所以你问“姬别霸王”的故事,究竟是哪一版才算完满?有人喜欢电影,觉得蝶衣才是悲剧终点;有人只认梅兰芳的那刀收线,舞台谢幕才是艺术的节制。两种说法,其实都站得住脚,也都错不到哪儿去。历史上的梅兰芳,可以懦弱,也可以英勇,明明白白一个矛盾体。再说戏,没完没了地唱,倒可能让人嫌烦了。

实际上,这台戏,变来变去总能走下去。梅兰芳也好,段小楼也罢,谁能真正分得清“入戏”还是“出戏”呢?台上台下的界限,总有那么点模糊的瞬间。大概也只有现场才知道:没出戏的时候,谁也说不准下一个场景里自己是虞姬还是霸王。

场馆介绍
名称:梅兰芳大剧院命名:以中国京剧艺术大师梅兰芳先生命名建筑面积:13000余平方米地理位置:北京西城区官园桥东南角,西二环和平安大道的交叉点建筑层数:地上5层,地下2层隶属:中国国家京剧院特点:集传统与现代... ... 更多介绍
场馆地图
北京市西城区平安里西大街32号
乘107,118,19,209,392,685,693,701,特4路等至车公庄西下车,或
梅兰芳大剧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