京剧程派传奇人物新艳秋:为何有尊敬,有人态度迴异?
更新时间:2025-07-13 19:10 浏览量:1
在京剧的璀璨星空中,程派艺术以其幽咽婉转、如泣如诉的唱腔,以及繁杂精妙的身段和水袖功,独树一帜,深受戏迷喜爱。而在程派的传承脉络中,有一位人物格外引人注目,她就是新艳秋。她的戏曲人生充满了传奇色彩,同时也伴随着一些争议,为何京剧演员赵荣琛以及程永江都十分尊敬她,而李世济却似乎与之态度截然相反呢?让我们一同走进新艳秋的故事,探寻其中缘由 。
新艳秋,原名王玉华,是满族旗人。她年幼时便与戏曲结下不解之缘,先是学习梆子和皮黄,13岁正式改学京剧,15岁以“玉兰芳”的艺名登台演出。后来,她有幸得到戏剧理论家齐如山的赏识,齐如山认为她的身段和唱腔颇有程砚秋的韵味,建议她改名为“新艳秋”,并推荐她拜程砚秋为师。然而,由于当时梨园界旦角多为男演员反串的风气未开,程砚秋婉拒了这一请求 。
虽未能拜入程砚秋门下,但新艳秋对程派艺术的痴迷并未减退。她开始了“偷师学艺”之路,每逢程砚秋在华乐园演出,她就女扮男装,和兄长躲在楼上角落,兄长记工尺谱,她则专注学习唱念做打。凭借着超高的天赋和刻苦的努力,新艳秋逐渐掌握了程派艺术的精髓,甚至能与程砚秋唱对台戏,这在当时的梨园界引起了不小的轰动。
新艳秋的艺术生涯并非一帆风顺。她曾先后拜荣蝶仙、梅兰芳为师,而这两位皆是程砚秋的师父,从这一层关系来看,新艳秋与程砚秋可算是平辈,若严格论起来,她还应称程砚秋为师兄,实际上程砚秋只比她年长六岁。后来,新艳秋还曾和章遏云挖走了程砚秋的班底。不过,这一事件背后也有其他因素,当时程砚秋前往欧洲游历,未能及时给国内的戏班子发放工资,导致不少人另谋出路。值得庆幸的是,程砚秋大师和夫人最终原谅了新艳秋,这也体现了程派大家的胸怀。
新中国成立后,新艳秋为京剧发展做出了积极贡献。她留在南京,在江苏省京剧团和江苏省戏曲学校工作,致力于培养程派艺术接班人,陈吟秋、钟荣、张火丁等众多程派名角都曾受教于她。即便到了晚年,她依然心系京剧,84岁时还前往北京参加抢救京剧遗产录像演出,其对京剧事业的执着令人敬佩。
新艳秋的这些经历和品质,或许是赵荣琛和程永江尊敬她的原因。赵荣琛作为程派传人,深知学习程派艺术的艰难,新艳秋凭借自学能达到如此高度,且为程派传承尽心尽力,自然值得敬重。而程永江是程砚秋之子,其父母都已原谅新艳秋,且新艳秋对程派艺术的热爱与传承也有目共睹,程永江尊敬她也在情理之中。
然而,李世济对新艳秋的态度却似乎不同。李世济11岁便与程砚秋结缘,成为其义女,后得到程砚秋亲自传授,在程派艺术的学习上刻苦努力,最终也成为程派的重要传人。她或许认为新艳秋“偷师”以及挖走班底的行为,有违梨园规矩,不符合程派艺术传承的正统观念。毕竟李世济是得到程砚秋亲授的,对程派艺术的传承有着自己的理解和坚持,可能会觉得新艳秋的做法不够“正统”,从而对其态度有所不同 。
也有说法认为,京剧界向来有流派传承中的门户之见,李世济作为程砚秋的义女和亲传弟子,可能更强调程派艺术传承的纯粹性和规范性。新艳秋的经历较为特殊,她并非正统的程派弟子出身,却在程派艺术领域有着较高的知名度和影响力,这可能在一定程度上引发了李世济的不满。
当然,关于李世济对新艳秋的具体态度,可能因缺乏更多当事人的表述,存在多种解读。但无论如何,新艳秋在京剧程派发展史上的地位不可忽视。她以独特的方式热爱并传承着程派艺术,虽有过一些争议行为,但也为程派艺术的传播和发展做出了贡献。而李世济同样为程派艺术的传承付出了诸多努力,她在程派剧目的改编和创新等方面也有自己的成就。
京剧的传承与发展,正是在众多像新艳秋、李世济这样的艺术家们的努力与争议中不断前行。她们各自以不同的方式,为程派艺术这座大厦添砖加瓦,共同铸就了京剧艺术的辉煌。无论是被尊敬还是有争议,她们都成为了京剧历史长河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值得后人去深入研究和铭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