温馨提示:本站为该正规票务导购网站,提供梅兰芳大剧院票务中心正规的购票信息展示。
你现在的位置:首页 > 演出资讯  > 舞蹈芭蕾

83岁高明现状:儿子高亮病逝5个月,儿媳已成他和妻子的晚年依靠

更新时间:2025-07-13 06:15  浏览量:1

前些日子,有网友传出演员高明在几张新疆旅游的照片,一张低调的餐厅照引发无数感慨。

照片中83岁的他面色和悦,身边是神情平和的老伴,却让人忍不住想起5个月前那个让人心碎的消息——儿子高亮因病去世。

白发人送黑发人是人生最沉重的章节,而支撑这位老演员从沉痛中缓缓走出的,是守护在身边的儿媳和孙女。

他不是传统意义上的“明星”,从不抢戏、不争位,可他的存在却让许多作品多了一份安稳与厚重。

1969年,20岁出头的高明穿着迷彩、背着枪,成了一名“既演戏又上阵”的文艺兵。

不要以为文工团就等于跳舞唱歌,在那个年代的部队,艺术得放在生存之后。

拉练时睡的是潮湿草丛,醒来发现枕边盘着条蛇;江水暴涨的时候,文艺兵照样要跳江泅渡。

有一次,他亲眼看着连长跳入黑漆漆的江水中往前漂,自己却因为不会游泳,只能在岸边僵着不动。

别说军人自尊心受不了,就连演员的“面子”也挂不住。

怕蛇、怕水、怕掉链子,但他最怕的是让人觉得他不行。

要知道,在当时那种集体氛围里,掉队就意味着你连“文艺”都配不上。

于是高明咬牙了,晒黑了皮、练厚了胆,他终于能从“岸边发愣的那位”变成敢跳水、敢过河的兵。

等到第二次再下部队,别人说他是变了个人,其实是他骨头里多了一点军味儿。

或许就是那几年打底,把他往后几十年在影视圈的“稳准狠”都提前埋了种子。

再看他后来演的书记、老政委、老将军,气场从不靠大声吼叫,而是靠内敛里的一口气。

那种眼神一扫、屋里就肃静的劲头,很难教,得练出来。

而这种“练”,不是表演课教的,是跟毒蛇、急流、泥泞打交道,打下的底。

可要说人生的走向,是不是都靠“命数”,这事谁也说不准。

1985年,文工团解散消息一出,很多人都开始“北漂”计划,高明也不是没动过这个念头。

毕竟,在地方摸爬滚打二十多年,好不容易熬到机会,“进京发展”简直是所有文艺兵的理想结局。

那时候谁进了北京的几家大团,就相当于拿到了演艺圈的“入场券”。

高明也准备好了,行李收拾得整整齐齐,就差去北京报到了。

结果,临了他却掉头去了西安——准确说,是西安电影制片厂。

不是他突然放弃梦想,而是因为老婆的工作调动卡在那了。

那时两口子分开两地,孩子又小,谁也不放心把娃一个人放家里。

高明干脆“牺牲自己成全家庭”,从“北京梦”拐弯成了“西影梦”。

西影厂虽然不如北京话剧团名气大,但在80年代的业内,是一座藏龙卧虎的宝地。

摄影、美术、编剧个个是狠角色,一部《老井》就能斩断国内外大奖,能人扎堆,氛围不虚。

高明在这里碰上了自己人生中的“第一个机会”:《黑炮事件》。

这部片子本来题材不讨喜,讲的是一位技术员因为下棋被误解而陷入一连串荒诞境遇。

但导演看中了高明的气质,让他演一个“看似可有可无”却极有代表性的配角李重任。

谁知,高明一句话没抢、镜头不多,却凭那股“沉得住气”的劲儿,被观众记住了。

观众未必记得住他叫高明,但一看到他扮演的书记、部长,就会脱口而出一句:这人眼熟!

他没什么名利心,连说话都喜欢短句,不炒热度、不蹭话题,硬是靠演技把自己稳成了观众心里的“权威脸”。

在《誓言无声》中,他就靠一个眼神和语速,让观众信他就是那种“从不出风头、但心里算尽天机”的人。

在《小别离》里他又摇身一变,成了让人眼眶发热的温柔爷爷。

轻描淡写一句“你去吧,爷爷等你”,看哭了无数离家求学的孩子。

有次他在战争片中饰演日本军官,气质太到位,连外孙女都看得气鼓鼓地“抗议”。

但观众却反而表示“被他演的日本人演哭了”——不是因为可怜敌方,而是他演出了一个被命运压到极限的“人”的挣扎。

在高明眼里,反派也不能“只是反派”,就像正派不能只是口号机器。

不是一板一眼地树形象,而是真实地还原一个有情绪、有生活、有血有肉的人。

这句话听上去像老艺术家的自我总结,其实背后藏着几十年不抢风头、不蹭热度的坚守。

他不去综艺,不拍真人秀,不做直播带货,社交平台连账号都没有。

哪怕圈里越来越热闹,他还是坚持“能躲就躲”。

不是不想火,是他觉得,“火”不能决定“戏”。

演员演一辈子戏,其实不难,难的是演一辈子“像样”的戏,还能不油腻、不套路、不重复。

不过,戏外的高明也不是一直活在“严肃脸”里。

他的四口之家全是圈内人,老伴原本也是演员,后来干脆退下来专职照顾他,合同、起居、外地出差全包。

女儿高恬考进电影学院当了编剧,笔头子快得像机关枪,成了儿子的御用写手。

儿子高亮最初也不是自带光环那类,考试差、形象平,开头还被老师点名“不是这块料”。

结果这块“不是料”的料,愣是成了后来颇有名气的演员+导演。

他跑龙套、演杂角、一个人能分饰十角换十身衣服,后来干脆搞起了小剧场话剧,还拉上姐姐当编剧,自导自演一条龙。

高明看着这对兄妹把话剧折腾得有声有色,嘴上不吭声,背地里却抢着当“艺术总监”。

他本人不干涉儿女创作,最多就是坐在后排看完再点头微笑,俨然一个“老艺术家认证机构”。

可在今年2月,刚入知天命年岁的高亮,突然的病逝。

高明在那段时间彻底消失,曾被传出入院治疗、精神状态极差,整个人仿佛一下老了十岁。

本来晚年该是享清福的年纪,却先遭遇这样的重击,对于一个一生靠“稳”立身的老人来说,这种打击不言而喻。

白发人送黑发人,是人生最难扛的一课。

可这场重压之下,撑起整个家的,却是那个一直安静在侧的儿媳。

高亮去世后,她成了高明夫妻最坚实的依靠。

她一边独自养女,一边时常带着孙女上门探望,让两位老人能从孩子的笑闹中,缓缓走出阴霾。

孙女还小,不懂什么是“白发人送黑发人”的沉重,但她的无知恰恰成了最治愈的存在。

她一句不知轻重的玩笑、一个不标准的字、一个蹦跳的动作,都可能让高明笑出声来。

有人说“老年最怕孤独”,可高明在孙女眼里,依旧是那个会讲故事的“爷爷演员”,不是悲伤的父亲。

而就在孙女眼里那个“爷爷演员”,其实是一个圈内人都默认的“金字招牌”。

高明几十年演艺生涯,从不靠表情包出圈,也不靠语录博关注。

他的戏没大开大合、没歇斯底里,甚至有点“太稳了”。

但就是这种稳,成了观众最放心的存在。

他的戏,细节见真章,静得住、沉得下、咂摸得出味儿。

他不是站在舞台上讲大道理的人,而是活成了很多人想要成为却没办法做到的样子。

偶尔露个面,不说太多话,但那种从内而外的安静,足以让人觉得——这个人,活得太不容易,但活得真高明。

专访 | 国家一级演员高明:对我来说,“西影”两个字,更是信仰.西影网 [引用日期2024-06-13]

高明一家三口沉浸演艺圈 鼎力支持儿女搞话剧.搜狐娱乐 [引用日期2024-06-13]

“大干部”高明的“高明”之处.千龙网·中国首都网 [引用日期2025-02-13]

唐国强、斯琴高娃、高明,三位演技派明星同场竞技—— 《绝对权力》:不止于“反腐”.新浪娱乐 [引用日期2025-02-13]

场馆介绍
名称:梅兰芳大剧院命名:以中国京剧艺术大师梅兰芳先生命名建筑面积:13000余平方米地理位置:北京西城区官园桥东南角,西二环和平安大道的交叉点建筑层数:地上5层,地下2层隶属:中国国家京剧院特点:集传统与现代... ... 更多介绍
场馆地图
北京市西城区平安里西大街32号
乘107,118,19,209,392,685,693,701,特4路等至车公庄西下车,或
梅兰芳大剧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