温馨提示:本站为该正规票务导购网站,提供梅兰芳大剧院票务中心正规的购票信息展示。
你现在的位置:首页 > 演出资讯  > 音乐会

京剧《故土新归》解码左宗棠收复新疆的历史“名场面”

更新时间:2025-07-08 21:09  浏览量:1

7月6日,新编历史京剧《故土新归》在乌鲁木齐京剧院举行新疆首演,这部由国家京剧院与乌鲁木齐市京剧团(新疆京剧团)共同创排的史诗剧作,为现场观众讲述了左宗棠收复新疆的历史壮举。
纵观演出现场,“湘江夜话”“左宗棠与李鸿章政见之争”等历史事件通过文艺舞台照进现实,那些曾在文献资料与历史教科书中的故事更加立体、丰富,让观众在戏曲程式化表演中触摸真实的历史肌理。
湘江夜话:未竟的边疆嘱托
《故土新归》的开场是一个雪夜,也是剧中最具匠心的设计之一。编剧王俭以“左宗棠林则徐湘江夜会”这一场景为全剧开篇。 史料记载:1849年,辞官归乡的林则徐途经湖南,特地派人请左宗棠前来相见。两人在岳麓山下湘江船上整整一夜,相谈甚欢。

7月6日,新编历史京剧《故土新归》在乌鲁木齐京剧院演出,剧中左宗棠与林则徐对话。记者王畅彤摄

剧中,林则徐力陈新疆战略地位之重,其远见卓识成为点燃左宗棠日后收复新疆宏愿的关键火种。这是二人第一次见面,也是仅有一次和最后一次见面,而这次见面更深刻影响了左宗棠未来的功业。
回顾历史,林则徐曾被贬新疆,在新疆期间,他深刻认识到新疆的重要性,并在与左宗棠会面中重点谈及,这段历史在剧中成为全剧的破题之笔,实现了历史场景的当代舞台艺术的转译。
舞台上,林则徐(国家京剧院一级演员黄炳强饰演)与左宗棠(国家京剧院副院长、一级演员田磊饰演)跨时空对话。面对国家危亡,左宗棠想起林则徐曾经的嘱托“苟利国家生死以,岂因祸福避趋之”揭开历史序幕。
庙堂之争:海防与塞防的博弈
李鸿章与左宗棠的故事在历史文献及各类影视与文学作品都留下了浓墨重彩的故事。
在《故土新归》中,李鸿章(国家京剧院一级演员魏积军饰演)以一段西皮流水唱腔主张"暂弃新疆,专注海防",而左宗棠则用高亢的唢呐伴奏唱出"重新疆者所以保蒙古,保蒙古者所以卫京师"的政见。这一近代史上著名的论战,最终以清廷批准西征告终,剧中通过京剧"对唱"形式再现了这场决定新疆命运的中枢辩论。

7月6日,新编历史京剧《故土新归》在乌鲁木齐京剧院演出,剧中表现左宗棠、李鸿章“海防与塞防之争”。记者王畅彤摄

值得一提的是,作为历史中关键人物的慈禧在剧中的表现同样出彩。国家京剧院艺术总监、一级演员袁慧琴继新编历史京剧《曙色紫禁城》后在《故土新归》中再度饰演慈禧太后。她熟稔地运用老旦行当塑造角色,苍劲的唱腔、掷地有声的念白,将慈禧这一复杂人物的心理与气度演绎得淋漓尽致。
军饷困局:红顶商人的历史助攻
历史上左宗棠收复新疆并非一帆风顺,一大难题就是军饷粮草从何而来。在剧中,左宗棠无论是在朝堂之上还是与妻子的对话中,都吐露出军饷之难。

“清政府内忧外患、物资短缺、路途遥远......当时左宗棠收复新疆非常艰难,两江总督刘坤一在给左宗棠的信中直言,收复新疆是‘任天下之至重,处天下之至难’。”市博物馆副馆长李黎介绍,当时清政府内部发生激烈争论,即使万般艰险,左宗棠如孤勇者般挺身而出,力陈放弃新疆是自挫国威的短视行为,助长列强嚣张气焰,必将遗患长远。他陈述“重新疆者所以保蒙古,保蒙古者所以卫京师”的利害关系,使清政府由此定下了“海防”与“塞防”并重的战略。
剧中巧妙运用唱词将这段历史带出,由胡雪岩协助筹措军饷,所有责任左宗棠愿一人承担,并通过“即使无粮无饷也要收复新疆”的唱词,表现出左宗棠收复新疆的坚定决心。
一炮成功:振聋发聩的历史回响
作为《故土新归》剧中的关键剧情,收复新疆的过程紧扣历史史实。

7月6日,新编历史京剧《故土新归》在乌鲁木齐京剧院演出,剧中表现“一炮成功”。记者王畅彤摄

在剧中,左宗棠部将按照“先北后南缓进急战方针”先收复了乌鲁木齐及其附近地区,然后率清军分三路挺进南疆。
剧中,巨型旌旗背景下,朦胧的大炮身影营造出空间距离之感,一声炮响,成功收复乌鲁木齐,实现历史与文艺作品的契合。
根据《重建“一炮成功”志》记载,1876年4月,左宗棠坐镇肃州(今甘肃酒泉)命部将刘锦棠率清军收复新疆。刘锦棠经哈密、巴里坤、吉木萨尔一路到达阜康,于6月首战黄田,攻克古牧地(今乌鲁木齐米东区)。7月22日,清军在六道湾山梁上架起大炮,一炮就击中了城门,轰塌了城墙。阿古柏匪军见状丢盔弃甲、溃不成兵,清军迅速登城,再歼5000余匪军,收复了乌鲁木齐。
据考证,1876年7月22日清军架设大炮的所在地应为现北门药材库巷附近。现如今这里已经成为居民区,周边有两处特别的地方讲述着曾经的故事——“一炮成功小区”和“成功桥”。 一炮成功小区内也有一处炮台建筑,为现代仿造以示纪念,炮台旁置有健身设施,不时有居民于此休闲锻炼,颇有铸剑为犁的意思。
生态戍边:左公柳的当代回响
“大将筹边尚未还,湖湘子弟满天山;新栽杨柳三千里,引得春风度玉关。”这首左宗棠同乡及幕僚杨昌浚所作的《恭颂左公西征甘棠》,在文学史上可以说是晚清以来流传最广的名句之一,高度赞扬了左宗棠收复新疆的丰功伟绩。

7月6日,新编历史京剧《故土新归》在乌鲁木齐京剧院演出,剧中表现士兵参与植柳。记者王畅彤摄

在《故土新归》剧中,士兵们手持柳枝的场面尤为令观众印象深刻。两位丑角演员怀抱柳枝走在队伍最后,面对年轻士兵的疑惑,年长士兵将左宗棠命令栽柳“积久成荫”的理念娓娓道来。
据《左宗棠传》记载,左宗棠命令"凡大军过处,必植柳三排",至今哈密仍存留有“三人合抱”的古柳。
舞美设计还将柳枝、胡杨等意象投影与实景结合,让“新栽杨柳三千里,引得春风度玉关。”与观众完成跨越时空的对话。
屯垦戍边:戈壁上的麦浪
故事接近尾声,左宗棠一身农夫装扮亲自扶犁的场景引发掌声,面对当地居民反映缺少粮种的情况,左宗棠命人打开军仓,分军粮给农户耕种,并通过与手下将领对话的形式,表达了屯垦的重要性。

7月6日,新编历史京剧《故土新归》在乌鲁木齐京剧院演出,剧中左宗棠化身农夫重视农桑。记者王畅彤摄

长期从事清代新疆历史与文化研究的新疆社会科学院历史研究院研究员苏奎俊介绍,左宗棠收复新疆时,在新疆兴办屯田、兴修水利、广泛植树、大力发展农业生产,因地制宜鼓励种棉,刊发《种棉十要》《棉书》等农业书籍。这对新疆日后成为我国最大、世界重要的棉花产区产生了深远影响。
抬棺西征:决绝的家国誓言
压轴场景中,面对沙俄侵占伊犁不还,左宗棠力主以战促和,抬棺进军。
历史记载,1880年5月的一天,已经68岁的左宗棠离开肃州(今酒泉市)抬棺进军,誓死收复新疆全境。左宗棠的行动震慑了沙俄。经过艰难谈判,中俄双方于1881年签订《中俄改订条约》,伊犁最终回到祖国的怀抱。
剧中左宗棠身后“左”字大旗招展,身边军民人等眼神坚定,簇拥在左宗棠身边,中提琴、大提琴、唢呐、扬琴等器乐共同合奏,表现出慷慨激昂视死如故的旋律,“故土新归”源于无数将士与百姓的心血乃至生命付出,现场多位观众潸然泪下。
新疆重回祖国怀抱后,1884年新疆建省。次年,左宗棠劳瘁病逝,享年七十有四。

全剧终了时,字幕缓缓呈现左宗棠收复新疆后的历史脉络,将这段壮阔史诗的讲述继续延伸。

演员谢幕,全场观众自发起立,报以经久不息的热烈掌声。这掌声,既是对《故土新归》新疆首演圆满成功的由衷喝彩,更是对左宗棠收复新疆这一永载史册的历史壮举的铭记与致敬。

场馆介绍
名称:梅兰芳大剧院命名:以中国京剧艺术大师梅兰芳先生命名建筑面积:13000余平方米地理位置:北京西城区官园桥东南角,西二环和平安大道的交叉点建筑层数:地上5层,地下2层隶属:中国国家京剧院特点:集传统与现代... ... 更多介绍
场馆地图
北京市西城区平安里西大街32号
乘107,118,19,209,392,685,693,701,特4路等至车公庄西下车,或
梅兰芳大剧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