温馨提示:本站为该正规票务导购网站,提供梅兰芳大剧院票务中心正规的购票信息展示。
你现在的位置:首页 > 演出资讯  > 舞蹈芭蕾

程砚秋去世,梅兰芳痛呼:砚秋不死,假以十年,京剧将大为不同!

更新时间:2025-07-08 19:39  浏览量:1

1904年的北京城,一个满族男孩在旗人家庭呱呱坠地。这个乳名"小石头"的孩子,本名承麟,谁也不会想到他日后会成为京剧史上独树一帜的程派创始人。清末民初的动荡岁月里,像许多旗人家庭一样,程家也改用了汉姓。父亲去世后,年幼的程砚秋被寄养在伶人荣蝶仙家中,从此与戏曲结下不解之缘。

最初学艺时,程砚秋走的是武生路子,后来又改学花旦。但命运给了他一个意外转折——那副清亮的好嗓子让师傅们眼前一亮,于是转攻青衣行当。十三岁那年,他初登上海丹桂花园的舞台,就以"艳秋"的艺名赢得满堂喝彩。正当星途坦荡之际,变声期却给了这个少年当头一棒。按照梨园行的规矩,这时候本该静养护嗓,可迫于生计,他不得不继续演出,结果把嗓子唱"横"了,几乎断送了演艺生涯。

就在这人生低谷,剧作家罗瘿公伸出援手。这位慧眼识珠的文人不仅帮程砚秋赎身脱离戏班,更将他接到家中悉心调教。三年蛰伏期里,少年程砚秋如饥似渴地研读诗词歌赋,跟着罗瘿公学习昆曲,在传统文化中汲取养分。这段经历彻底改变了他的艺术气质,正如后来学者评价的那样,正是这种文学积淀,让他的表演"意外地切合于传统诗学的美学追求"。

十五岁那年,在罗瘿公的安排下,程砚秋有幸拜入梅兰芳门下,同时向"通天教主"王瑶卿求教。王瑶卿独具慧眼,没有强求他模仿前人,而是因材施教,帮他开发出适合"云遮月"嗓子的独特唱法。这种嗓音初听略显暗哑,细品却别有韵味,就像月光穿过云层,朦胧中透着清辉。三年后,十八岁的程砚秋重登舞台时,已然脱胎换骨。他把缺陷转化为艺术特色,创造出以气托声、欲扬先抑的"程腔",那些幽咽婉转的唱段,特别适合表现窦娥、张慧珠等悲剧女性。

程砚秋的艺术人生印证了中国那句老话:"塞翁失马,焉知非福"。若不是当年嗓子倒仓,可能京剧史上就多了一个普通的青衣演员,少了一个开宗立派的艺术大师。从满族贵胄到梨园名角,从险些失声到自成一家,他的人生轨迹就像其代表作《锁麟囊》里唱的:"这也是老天爷一番教训,他教我收余恨、免娇嗔、且自新、改性情..."在命运的重锤下,这个曾经的"小石头"终究被打磨成了温润如玉的艺术瑰宝。

在京剧行当的流变中,青衣与花旦原本泾渭分明。青衣讲究"站有站相,坐有坐相",连手指怎么指都有规矩。老戏迷常说,看一个青衣演员的功底,就看她的"水袖功"和"哭头"。程砚秋的水袖堪称一绝,在《荒山泪》里那段"夜织"的身段,两只白袖子能舞出漫天飞雪的意境。而他的"哭头"更是独步梨园,不是嚎啕大哭,而是用气声、颤音营造出那种压抑在心底的悲恸,听着让人揪心。

程派唱腔的奥妙,在于懂得"藏拙"。一般演员遇到高音就亮开嗓子,他却偏要"含着唱",像《春闺梦》里"去时陌上花似锦"那句,明明可以拔高,他却用气音往下沉,反而更显凄楚。这种唱法需要极强的气息控制,据说他每天清早都要对着城墙喊嗓,硬是把受损的嗓子练出了独特的"云遮月"韵味。王瑶卿曾评价:"程老板的嗓子,就像陈年老酒,越品越有味道。"

程砚秋塑造的悲剧女性,个个都有血有肉。《锁麟囊》里的薛湘灵,从骄纵的富家女到落难的妇人,那种性格转变被他演得丝丝入扣。最精彩的是"认囊"那场戏,当发现当年赠予的锁麟囊就在眼前时,他设计的动作是先退三步,再猛地跪蹉步上前,这个身段把人物内心的震撼表现得淋漓尽致。而《窦娥冤》里"斩娥"一折,他穿着罪衣罪裙,却能通过腰腿功夫让观众看出人物在瑟瑟发抖。

这些角色之所以动人,在于程砚秋赋予她们"柔中带刚"的特质。《青霜剑》里的申雪贞为夫报仇,表面弱不禁风,可唱到"手提青霜剑"时,眼神突然凌厉如电。这种反差正是程派表演的精髓——用最柔美的唱腔,表现最刚烈的性格。他的弟子曾回忆,师父教戏时总说:"悲戏不是哭哭啼啼,要悲得有骨气。"

在剧目选择上,程砚秋与梅兰芳确实各有所重。梅派多演《贵妃醉酒》《霸王别姬》这样的宫廷戏,讲究华美大气;程派则偏爱民间故事,像《碧玉簪》里受冤屈的小家碧玉,《鸳鸯冢》里殉情的痴心女子。这些小人物的悲欢离合,经过他的艺术加工,反而比那些帝王将相的故事更打动人心。老观众都说,看程老板的戏,要带三条手帕——一条擦泪,一条擤鼻涕,还有一条预备着给邻座的人用。

程砚秋的艺术创新不仅体现在唱腔上,更贯穿于整个表演体系的突破。《锁麟囊》中那段"春秋亭"的唱腔设计堪称绝妙,他将西皮二六板式改造得如行云流水,特别是"吉日良辰当欢笑"一句,在欢快的板式中突然转入悲音,这种情绪转折被他处理得浑然天成。更难得的是,他在这出戏里创造性地运用了"闪板"技巧,让唱词与伴奏若即若离,就像雨打荷叶时水珠在叶面上滚动的那种韵律感。

程砚秋的革新精神在服装道具上也有体现。《锁麟囊》里薛湘灵落魄时的"富贵衣",他坚持要用真丝面料做底,再缝补丁,因为"真正的破落大家闺秀,就算穿补丁也讲究质地"。那把作为关键道具的锁麟囊,他亲自设计了囊口的系法,要求演员必须用三个手指捏着解开,这个细节把大家闺秀的教养表现得淋漓尽致。

在音乐伴奏方面,他首创了"以腔就字"的伴奏方法。传统京剧是乐队跟着演员走,他却要求琴师根据唱词情感调整弓法。《春闺梦》里"可怜负弩充前阵"那段,月琴改用指甲背面弹奏,营造出铁衣冷彻骨髓的寒意。这种创新当时遭到不少非议,但他坚持认为:"伴奏不是打拍子,要能替角色说话。"

这些艺术实践都收录在那套珍贵的《程砚秋演出剧本选集》里。翻阅这些泛黄的纸页,能看到密密麻麻的修改批注,有的唱词旁边竟标注着十余种唱法方案。他对《碧玉簪》里"夜审"一折的修改尤其见功力,把原本简单的对质戏改成了心理博弈,每个眼神动作都经过精心设计。这些修改本不仅是表演教科书,更记录着一位艺术家永不停歇的探索足迹。

程砚秋对京剧台词的打磨近乎苛刻。在《贺后骂殿》里,他将原本粗犷的"足踢拳打"改为"何曾卸甲",一个"卸"字道尽武将戎马倥偬的沧桑;《窦娥冤》中那句"顺水推船"改作"不辨愚贤",把窦娥对天道的质问提炼得更为犀利。这些修改看似只动几个字,实则牵动整段戏的气韵。

他常说"字是骨头,腔是肉",每天清晨必对着城墙练"喷口",一个字要反复念上百遍。在《谈戏曲演唱》里,他特别强调"上口字"与"不上口字"的区别。这种对字音的较真,让他的念白如珠落玉盘,每个字都带着分量。老观众回忆,听程老板念《春闺梦》里"去时陌上花似锦"这句,不用看字幕,光听声音就能在脑子里浮现出画面来。

程砚秋的台步功夫也堪称一绝。早年学艺时,他不仅按传统方法苦练,还自创了许多独特的训练方式。除了头顶水碗、裤裆夹笤帚这些基本功外,他特别注重观察生活。那次跟着轿夫学步的经历让他受益匪浅——轿夫们抬着重物却能走得稳如磐石,这种功力让他深受启发。后来他专门向轿夫请教步伐要领,把民间行走的稳健劲儿化用到舞台上。在《锁麟囊》里"寻球认囊"那场戏,他设计的台步既有大家闺秀的端庄,又带着急切寻人的灵动,几个圆场走得如行云流水,观众都说"程老板的脚下像装了轮子"。

程砚秋对艺术的执着也体现在他对新社会的热忱中。抗美援朝时期,他带着剧团去前线慰问演出,在坑道里给战士们清唱《荒山泪》。回来后立即把全部积蓄买了建设公债,还动员整个剧团踊跃认购。排演《英台抗婚》时,他大胆创新,在传统戏里加入新思想,把祝英台塑造成反抗封建礼教的女性形象。这种改革当时引起不少争议,但他坚持认为:"老戏要演给新时代的人看,就得有新时代的气象。"

1958年初春,北京城还裹着寒意,程砚秋却忙得额头沁汗。他正带着剧团排练《锁麟囊》的折子戏,准备带去法国演出。那段时间他总捂着胸口,徒弟们劝他歇歇,他摆摆手说:"舞台上一个身段都不能错,咱们代表的是新中国京剧的脸面。"有天排完"朱楼找球"那段戏,他突然脸色煞白,手指死死抠着椅子扶手,把红木扶手都掐出了印子。送到医院才知是严重心绞痛,医生拿着心电图直摇头。

住院期间,他床头总摊着剧本,护士来量血压,他就把本子塞在枕头底下。田汉来看他时,他正用铅笔修改《春闺梦》的唱词,见老友来了忙说:"这段'去时陌上花似锦'的腔,我琢磨着该再沉些。"

梅兰芳在郑州演出时接到噩耗,那晚他坚持演完《贵妃醉酒》,回到旅馆对着程砚秋送他的砚台枯坐整夜。后来为《程砚秋文集》写序时,他特意选用程生前赠的毛笔,写几行就得蘸蘸眼泪。序言里那句"砚秋不死,假以十年,京剧将大为不同!",道出了无数人的心声——程派艺术正处鼎盛,那些未及传授的"水袖功""气口法",都随他去了。

他去世后第三个月,原定由他带队的中国艺术团如期赴法。当《锁麟囊》在巴黎歌剧院上演时,法国观众为"春秋亭"那段唱腔热烈鼓掌。谢幕时,演员们朝着东方深深鞠躬——那里有位大师,再也看不到他精心打磨的剧目在国际舞台绽放光芒了。

场馆介绍
名称:梅兰芳大剧院命名:以中国京剧艺术大师梅兰芳先生命名建筑面积:13000余平方米地理位置:北京西城区官园桥东南角,西二环和平安大道的交叉点建筑层数:地上5层,地下2层隶属:中国国家京剧院特点:集传统与现代... ... 更多介绍
场馆地图
北京市西城区平安里西大街32号
乘107,118,19,209,392,685,693,701,特4路等至车公庄西下车,或
梅兰芳大剧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