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讯 | 内蒙古艺术剧院:儿童剧《国家的孩子》即将在上海上演
更新时间:2025-05-13 12:03 浏览量:2
60年前,一趟北上的列车载着上海孤儿驶向草原;60年后,这段生命接力的故事化作儿童剧《国家的孩子》,将进“沪”溯源。这部由内蒙古自治区党委统战部指导、内蒙古艺术剧院蒙古剧艺术团演出的儿童剧,将作为自治区文化和旅游厅“歌游内蒙古 相约那达慕”系列活动的一环,于5月15日至19日在上海市宝山区文化馆精彩上演。
在黄浦江畔重述“三千孤儿入内蒙”的沪蒙往事,童心从北疆跳跃至申城,那些曾接受草原母亲哺育的啼哭和欢笑,如今成为沪蒙两地情谊生生不息的见证。
剧目简介
该剧以“三千孤儿入内蒙”这一历史事件为题材,以“人民楷模”荣誉称号获得者、草原母亲都贵玛在上世纪60年代克服重重困难收养28个孤儿的故事为原型,讲述19岁的都贵玛作为公社的保育员养育了28名孤儿,最小的孩子还在襁褓中的动人故事。她不是母亲胜似母亲,排除万难带领孩子们在草原上收割牧草、养鸡、养羊、养牛,让孩子们在成长的年龄吃上黄色的鸡蛋、白色的牛奶、红色的羊肉。当孩子生病了,她冒着大雪赶上骆驼车连夜去找医生,在雪夜里遇上成群的饿狼,她挺身而出,赶走了饿狼。为了让孩子们吃上羊油果子蘸白糖,她拿自己的手镯从电力工程队里换了一盒白糖,让孩子们在生日会上吃上了羊油果子蘸白糖。她鼓励孩子们要好好学习,要抬起头要自强自立,要学习成果报效国家。当孩子们思乡时,她用母亲的慈爱温暖了孩子的心灵。都贵玛对孩子们有养育之恩,孩子们对母亲有依赖、爱戴和感激之情。
剧目亮点
生活化的叙事策略
剧中采用了“多场景”和“生活流”的叙事策略,通过大量生动具体的细节,使故事显得亲切而温暖,贴近生活,增强了观众的代入感和真实感。这种方式没有采用人为制造的矛盾冲突,而是通过细腻刻画母亲都贵玛和孩子们之间的关系,传递出母爱、民族情感和劳动精神的深刻内涵。
突出母爱主题
本剧不仅展现了都贵玛对孩子们的抚养和关怀,还描绘了孩子们对她的依赖和爱戴。她的故事不仅是个人的感人传奇,更象征着国家、民族和时代背景下的伟大母爱。通过这种方式,剧作成功传达了国家赞歌、民族赞歌和母爱赞歌的主题。
童趣和细节生动描绘
剧中通过描绘孩子们的生活细节和童趣,如“彩色的肚子”和“一指白糖”,展现了孩子们天真可爱的一面,增加了剧的趣味性和观赏性。逼真的木偶形象如骆驼、狼和羊等,进一步丰富了剧情的表现形式,深受观众喜爱。
民族团结和集体主义精神
故事背景强调了内蒙古各族人民团结一心,感党恩、听党话、跟党走的价值观,突显了“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主题旨意。通过都贵玛和孩子们的故事,展示了国家、民族和时代背景下的集体主义精神和社会正能量。
主要演员
内蒙古艺术剧院蒙古剧艺术团
内蒙古艺术剧院蒙古剧艺术团前身为内蒙古民族剧团,始建于1957年4月19日;2000年并入内蒙古民族歌舞剧院更名为蒙古剧团;2014年并入内蒙古民族艺术剧院更名为乌力格尔蒙古剧团;2021年1月机构改革后,更名为内蒙古艺术剧院蒙古剧艺术团,为内蒙古艺术剧院内设机构。
蒙古剧艺术团自成立以来创作了一大批优秀的剧节目,其中,新创蒙古剧《满都海斯琴》荣获中宣部第八届“五个一工程”奖入选作品奖、第九届文华奖新剧目奖、第六届中国艺术节大奖、内蒙古第七届“五个一工程”入选作品特等奖、内蒙古第六届艺术创作“萨日纳”荣誉奖;参与演出的大型歌舞晚会《千里草原多秀美》荣获第二届全国少数民族文艺汇演金奖,话剧《国家的孩子》荣获内蒙古自治区第十二届“五个一工程”优秀作品奖,话剧《黑骏马》荣获第十届内蒙古草原文化节入选剧节目奖,话剧《尹湛纳希》在第十二届中国•内蒙古草原文化节夺得七项大奖、获得辽吉黑蒙四省区地方戏剧展演优秀剧目奖,原创儿童剧《刘小闯学画》获第八届西安国际儿童戏剧展演优秀参演剧目。
多年来,蒙古剧艺术团始终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工作导向,深入基层,扎根人民,完成为民演出4000多场,将丰富的精神食粮送给群众,将党的声音和关怀传递到基层一线,初心始终未变,脚步从未停歇。蒙古剧艺术团积极开展对外文化交流,足迹遍布祖国大江南北,为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发挥了应有的作用;先后出访俄罗斯、日本、新加坡、菲律宾等20余个国家和地区,通过生动演绎中华故事,搭建跨文化对话桥梁。其演出既传递了中国声音,又促进了国际文化交流互鉴,为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作出了积极贡献。